贞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她有什么的历史背景?

2025-04-03 04:14:5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被法国人民千古传颂的奥尔良姑娘———圣女贞德 : 一四二九年五月的某一清晨,在奥尔良城外英军建筑的堡垒之前,出现了一支法国军队。身先土卒者系一位高举圣旗的少女。大旗上画著最后的审判和百合花。少女腰悬长约一公尺的宝剑,身穿银白色的铠甲,头上无盔,长发随风飘荡。 奥尔良城,位於巴黎西南110公里,系法国中部的城市,罗亚尔河流经南侧,河宽约三百公尺。自古即为商业繁盛的城市。远在罗马凯撤时代,已有不少罗马商人定居于此,与当地居民发生争执,以今日的九万人口来加以推测,十五世纪时人口约近二万。 当时的法国,以罗亚尔河为界,其北侧绝大部分领域不含不列塔尼,都在英国及其盟友布根第党的控制之下。英方并且宣称英王身兼法王。法国皇太子被迫离开巴黎,颠沛流离于奥尔良以南的布尔兹(Bourges)城和罗亚尔河畔的小城市。 英军包围奥尔良城,自一四二八年十月至一四二九年五月长达七个月之久。索尔斯巴利伯爵统率四千名弓箭手和一千名骑土等五千人马(依据另一传说只有四千)。奥尔良市民亦不分老弱妇孺,同心协力。英军统帅索尔斯巴利伯爵,于开战二周后即阵亡,然而英军迅即派遣统帅,奥尔良市民虽骁勇善战,亦无力扭转大局 英军在奥城外围的十个据点,建筑各型大小攻城的堡垒。尤其在正对罗亚尔河的南门上所兴建的桥头堡,称为了望台,极其坚固。它长宽约各三十公尺的小规模建筑物,既高且厚的石壁建筑,四周并设有战壕和城墙。 奥尔良的存亡,在战略上有决定性的地位。此城一旦沦陷,皇太子的“首府”布尔兹将危在旦夕。罗亚尔河沿岸以外的都市,也将会遭受一举击溃的命运。果真如此,则法国必定沦人英人手中,皇太子也只有流亡苏格兰,别无选择。 身为皇太子者,此时不得下孤注一掷,决一胜负。然而皇太子缺乏魄力,在宫廷内亦缺乏承担此一重任的人物。长期的围困使奥尔良粮食告罄,市民饥饿难耐。 贞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农家少女,整天牧羊,连最简单的字母都不认识。但是,国家的危急和各地人民保卫祖国的消息使这个偏远农村的小姑娘异常激动,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拯救多难的祖国。1429年初,贞德17岁时,英军围困了巴黎南面的奥尔良城。这是法国南北交通的战略重镇,一旦失守,南方就可能全部失陷。消息传来,贞德感到这正是自己为祖国献身的时刻。她一再请求父母和叔叔带她去见当地的法军队长。叔叔为她的热诚所感动,带她到了军官面前。 “你这个小姑娘,连怎样戴头盔都不知道,怎么能上战场呢?”军官问她。“我有决心和勇气,我能学会战斗。”贞德以坚定的口气回答。 “你一个人怎么和英国军队作战呢?” “我有祖国和人民,还有国王。我要先解救奥尔良城,然后让国王正式加冕。” 贞德的话使军官大吃一惊。他派7名士兵陪她去见国王。国王查理七世被贞德坚不可摧的意志感动,同意让她带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去解救奥尔良城。 贞德的武器只有一把剑和一面旗帜。在战斗中,她总是高举旗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和她的旗帜在哪里出现,法国士兵就奋不顾身地跟上去。经过无数次战斗,贞德和她的部队来到了奥尔良城下。守城的法军却不肯开城迎接,他们不相信贞德这个女孩子能带兵打败英军,有人甚至认为她是妖怪巫女。贞德也不申辩,她巡视一周,看到城的另一边还有一座最坚固的英军堡垒,便指挥法军攻击敌堡。她首先跃过深壕,架起梯子爬上城堡,但摔了下来。不一会儿,她高举战旗又冲了上去。守城的官兵亲眼看到这一切,大为感动,立即开门出击。被英军围困长达209天的奥尔良解围了。捷报传开,整个法国一片欢腾。 奥尔良城门各教堂钟声齐鸣,祝贺胜利。 贞德继续攻占东南的城堡,五月七日攻击南门正面的特雷尔城堡。在此战役中,贞德肩膀中矢,然而仍不退缩,一马当先,攀登城墙,一日之内即攻下此一固若金汤的堡垒。 横跨奥尔良及其以南,亦即皇太子一党所拥地区的道路,经此一战为之畅通。八日后,英军弃城,向北转进,于是少女贞德创下历史上的奇迹。 此后,遂指定奥尔良城解围之日(五月八日)为圣女贞德纪念日。在法国各教堂的一隅,都树有圣女贞德的塑像,每逢祭日,圣像之前灯火通明。巴黎罗浮宫外侧,亦有一座金色的贞德马上英姿的巨像,周围不时塞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奉献的花圈,充分显示法国人对一代英雄的景仰。 一九二〇年,天主教宣布将贞德列为圣女。奥尔良市自十五世纪以来,年年庆祝五月八日解放日。纪念日当天,在花车上安置圣女贞德塑像,游行市区。此种庆祝活动甚至在大革命时期依然如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