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他写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生命智力的发展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从学前到小学是浪漫阶段,初中到高中是精确阶段,大学是综合运用阶段。浪漫阶段是儿童开始体验世界、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将形成关于世界的基本图式,关系到儿童是以继承为主还是以创新为主,对儿童一生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智力的发展从浪漫开始,进一步走向高层次的浪漫。教育开始和结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自由。
怀特海肯定了自由在教育中的作用,因为它能带来兴趣和快乐。他强调,智力发展离不开兴趣,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不会进步;儿童从一开始接受教育起,就应该体验发现的乐趣;如果在比较小的年纪反复灌输精确的科学知识,就会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使学生不可能理解科学的丰富内容;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是有害的,因此孩子在上学前应该充分地让他们玩耍,不要强加他们任何不必要的知识,使儿童在玩耍中充分地扩展他们思维的自由空间,开发智力,增强儿童大脑中各方面功能的神经元;从小被强行灌输那么多知识,结果会使知识僵化,思想呆滞,这种思想为大脑接受而不加以利用从而使思想也变得僵化。怀特海认为,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为了让孩子抢占起跑先机,想方设法让孩子上名牌幼儿园和小学,不惜花重金请家教,让孩子学这学那,把本该属于孩子玩的时间全都占上。一些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孩子学习很多本应在小学学习的内容。这样做正是大田尧先生在讲了苹果故事后所批评的:用成人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同化孩子,扼杀孩子的天性。其结果则如怀特海所指出的:扼杀孩子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使知识僵化,思想呆滞,思维僵化。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每张设计图都有它的个性,能不能了解它、把握它,关系到教育的命运。每个孩子的资质很不一样。同是孩子,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有的聪敏过人,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喜欢形象思维,有的擅长抽象思维。需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设计图”,提供适合的教育。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反之,则会事与愿违,欲速而不达,甚至酿成悲剧。
打人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记得好评和采纳,答题不易,互相帮助,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