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流行的音乐,主要由大鼓、大钹、木鱼等打击乐器和短笛、二弦、三弦、胡琴等管弦乐器演奏。最具代表性的是“锣鼓柜”。“锣鼓柜”以笛声为主,分“子喉”、“平喉”,一唱一和;以木鱼为指挥。8人组成一乐队。曲目多是“广东音乐”,粤剧唱腔。凡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大场面,群众都喜欢这种演奏。
清代,归善有音乐家李丹麟(自号浮琴客)、裘集裳(自号鹤峰箫客)。民国时期,惠阳有音乐家薛秀亭(自号西湖琴客)、音乐大师廖尚果、音乐教授廖辅叔。
建国后,惠阳最有名的音乐家是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和惠州市歌舞团副团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红英。 湛怀德墓遗址
在沥林镇沥林村西面的鹅岭山上。“文化大革命”期间,村人毁墓取砖用于修水利,今仅留遗址。墓长6米,宽4米,碑高2.8米。湛怀德,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湛若水之祖。生平事迹无考。
叶梦龙墓遗址
在良井镇楼阁乡牛草湖村北面的一座山腰上。墓分左右两室,各长4米,宽2米,高1.2米。墓前100米处有一石龟,长1.2米。相传数千年前,从石龟至墓室有两行石人石马相对排列。民国34年(1946),村人盗掘此墓。今仅存遗址。
霞涌宝塔遗址
在霞涌西南1000米处的海岛上。底平面直径5.5米,高40米,分5层。相传该塔可“镇邪”。塔建于明初,毁于1958年。今只留遗址。
潼文塔遗址
在潼湖镇中心的宝塔山上。建于清初,“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今仅存遗址。塔基直径5米,原塔高18米。相传塔附近为多雷区,人畜常遭雷击。建塔后,因塔可避雷,雷害减少。今军垦农场在塔基上建一亭,亭上竖避雷针,雷害甚少。
永平村窑址
在潼湖镇永平村东约2公里的石场路边,距东江约80米。因挖筑路基,暴露出5座圆拱形馒头窑。各窑相距1~2米,窑室高1.3~1.5米,宽1.1~1.2米。窑壁用黄色粗砂粘土筑成,厚5厘米。在地面和窑穴中残存不少陶罐残片。采集的器物只有四耳罐一种,胎呈深灰色,陶质坚硬,卷唇短颈、平肩、鼓腹,整体造型显得体肥身矮,腹上部贴附四耳,器身有明显的轮制凸棱弦纹,施淡褐色釉。从器物的造型及制法来看,该窑属唐代遗址。
蚬口角遗址
在潼湖镇广和墟潼湖卫生院前的一冲积台地上。遗址高于东江水面约3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东西长80~100米,南北宽约40米,属贝丘遗址类型,堆积厚约0.4米。采集的器物有打制石斧、石锛,磨制石斧、夹砂细绳纹陶片和夹砂陶器座。磨制石器主要在刃部磨光,个别为通体加磨,器身留有较明显的打琢痕迹。器物的特征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接近,故该遗址年代距今约4000~6000年。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惠阳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和史前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焚船角与杀人崖
民国27年(1938)10月,日寇占领三门岛,将过往三门岛的船只截住,拖到妈湾西面烧毁;把船上的人们赶到妈湾一崖上杀死。烧船之处,今名“焚船角”。杀人之处,今名“杀人崖”。 ⒈烽火台
在霞涌镇东南1.5公里的烟墩岭上,面临大亚湾。相传建于明嘉靖年间,台用花岗岩构筑,呈圆台形,高2米,底面直径4米,顶面直径3米,出烟口直径1米。
⒉清泉寺
在霞涌镇北一山沟间。今貌为砖木构筑,平面宽10.8米,深18米。传说寺后曾有清泉绕寺而流,终年不绝,故名。相传该寺建于明末。原寺内有尼姑,建国后还俗。“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被毁。20世纪80年代,霞涌有善男信女若干,集资重建此寺。
⒊上排城堡
在永湖镇上排村西1里处。平面呈长方形,长61米,宽41米,高4.8米,墙厚1.3米。四角筑长方形角楼,均为风化石垒砌。城墙隔3.6米处上下均有一孔,上孔内呈方形,外呈长方形,下孔圆形,可作监视、射箭之用。东、南面各设一拱顶城门,青石条砌筑,高3.8米,宽2米,两侧设有栏杆。城外西、南、北距城30米处有一护城河环绕,河宽20米,深10米,城南有一吊桥,已失落。据最早在当地定居的黄姓族人相传,其祖先于清顺治年间来此开基时,已有该堡。
⒋文笔塔
在矮陂镇蔗布村。建于清代。相传自康熙之后,蔗布人中举者接二连三,文运大开,乡人为彰其迹,建塔纪念,故名。塔平面六角形,3层楼阁式青砖构筑,高14米。分3层,每层高4.13。塔基边长2.3米,墙厚1米。北面开一门,高1.9米,宽1米,门柱用麻石条建造。塔身用砖叠涩出檐,檐角上翘。2、3层每面上部各辟1个小窗。塔顶为六角攒尖,上施覆钵、琉璃宝珠组成塔刹。塔腔原构已毁。
⒌崇林世居
在镇隆镇大山下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属客家围堡式建筑,平面长方形,通面宽155米,通进深134米。正面分设3个大门,中门石砌,高3米,宽2米,上有“崇林世居”石匾。左右两门距中门各47米。门前有一口池塘。围墙四隅建有角楼,楼平面方形,边长10米,高13米。中门后面有一牌坊,上刻“为善最乐”四字。堡内主祠为三进院落式布局,建筑为硬山顶。中门两边墙上嵌有两方石碑,大小一致,高0.78米,宽0.5米,一为惠州知府关于调解争水事端的宣谕;一为大山下村叶姓族人自订的乡规。
⒍文昌庙
在淡水镇猪行街。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平面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筑为硬山顶,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琉璃瓦剪边。前殿面额15米,进深6米。中有天井,宽6米,深5米,后殿高9米,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12米。现存尚好。
⒎魁星阁
在新圩镇约场墟内。平面呈长方形,宽10米,长13米,高11米,共3层。中间层东墙嵌有三方石碑,碑文阐述建阁原由、时间、经过及筹款数额。清嘉庆十八年(1813)兴工,光绪十五年(1889)完工。
⒏盘古宫
在新圩镇约场毗邻东莞的白云嶂(海拔1060米,惠阳最高峰)上,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平面呈长方形,宽22米,深13米,高11米。分二进,进间有天井,第一进为长方形厅堂;第二进横排3厅,每厅都有神座。右厅神座为盘古王、玉皇、药王;左厅为盘古姑、冯莲祖、张新姐;中厅为盘古婆。该宫毁修多次,原貌已失。民国17年(1928)重修。“文革”期间罹毁。1980~1981年,一些善男信女筹资重建。
⒐祖庙
在淡水镇祖庙街。始建年代不详,清初重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通面宽13米,通进深15米。主体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正殿屋脊装饰有双龙戏珠陶塑。相传祖庙是詹、李、戴三姓人家的墓地,后为避免纠纷建成此庙,有“祖庙在家第一雄”之称。
⒑碧潋楼
在秋长镇周田老围村,三进、三门、四角楼,沿中线展开对称型构筑。通面宽135米,通进深120米,每进相距15米。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匾额为进士江逢辰题写。据叶德来族人称,该楼乃叶德来捐银所建。
11.刘氏宗祠
根据刘氏族谱可知黄沙洞村自明代初年就有刘姓祖先自中原而来开垦这片土地,因此这座刘氏宗祠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黄沙洞“马鞍山刘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鼎盛时期,为江西省黎姓风水先生点穴,本族邦相等宗长主修,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再次修缮一新,宗祠至今约已经历200年风雨洗刷,全赖后裔的全力维护。 泰荣度假村位于马安镇新楼村,在西枝江与淡水河的交汇处。距惠州市区18公里,离淡水镇25公里。从惠州沿着广汕公路往马安方向,十多分钟车程就到了;从淡水出发沿着惠南大道进入永湖圩走205县道永马公路就到了。
泰荣度假村休闲农庄具有客家风情的亭台式庄园大门,园内青葱的原野、粼粼的波光……这个精巧的自然生态农庄,让人似乎忘却了都市生活的喧闹,重拾一份难得的闲适心情。泰荣休闲农庄作为一个新兴的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垂钓、会议、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已备受游人青睐。 叶挺故居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叶挺故居是叶挺的祖父叶沛林所建,到上世纪90年代时,房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故居里摆设了150多件珍贵的照片、实物、文物,大致概括了叶挺的一生。于1978年被列为惠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7月正式开馆。于2001年9月开始对叶挺故居进行修缮,并于2003年5月完工,自开放以来,成为惠阳区及周边市、县(区)的学校、机关、厂矿、部队、党组织等单位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党史和军事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