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5-04-17 04:01:5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如何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研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都蕴藏着不少适合于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辅导的教育情景。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实效。而政治课教学由于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更能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据有关部门对甘肃省白银市的400名高中生进行“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发现:首先在问卷中有100%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出:有36.84%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有16.17%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障碍,有12.78%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有11.65%的学生存在性格障碍。这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学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者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新课改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的《经济常识》、高二的《哲学常识》、高三的《政治常识》,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特别是《哲学常识》教学单元任务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四个方面的知识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结合所授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一)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故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适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此处教学,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常见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生理、心理疾病的成因中情绪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从中体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何等重要。 (二)树立优秀的师表形象 教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把微笑带进课堂,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政治课堂中感到身心愉悦。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探索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在每一堂课的开始,可留5分钟时间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进行一个小品表演,内容主要是围绕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成功的表演可以使这些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在这一过程中成绩差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心理潜能被挖掘出来,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演是不协调的,表达是不流畅的,但教师如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必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引导其他学生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相信在这一活动中全体学生会逐步的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有了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作基础,对学习和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根据思想政治课知识容量相对较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要多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情感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的达成度。在提问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给同学们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上课时老师按座位逐个提问,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避免那些得不到回答问题机会的学生产生退缩与自卑。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中学生尤其如此。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学生还能从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估自己和他人。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化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回答2:

一、和谐、温馨的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在新集体、新面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如:“你对新的班集体是什么印象?”“良好的班集体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作用?”“不好的班集体又会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你应该怎样为新集体做贡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先让学生互相交流、相互探究。这样,学生在自我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既展现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觉悟,同时,也在交流合作中掌握了知识,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自信,成为生活强者。1、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如讲“风雨中我在成长”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充分查阅资料,课前准备,课上展开正反两方答辩。学生列举了大量事实,如: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故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事,汶川地震中废墟下的勇敢者成功自救的事迹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查资料,自己准备,自己应辩的过程中明白挫折是把双刃剑的道理,既锻炼了学生的搜集、探究、应变和分析能力,同时又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合作与竞争意识。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竞争意识。在竞争与合作的知识教学中,首先,让同学们讨论交流对合作与竞争的看法,然后进行了一次专题辩论赛,这样学生在经过交流、辩论中明白了竞争最理想的结果是双赢,在竞争过程中,只有双方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大家才能共同提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竞争意识,才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政治教师,具有学科的优势,只有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健康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