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菇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2025-04-06 05:21: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早在公元前50年,意大利已有人工栽培杨树菇的记录,其方法是将曾经长过杨树菇的树木埋入土内,使之继续出菇。这种原始的栽培方法,在1550年得到改进,是将子实体捣烂,施于段木上,再进行覆土栽培(H.J.Rehm,1984)。用纯菌种接种栽培试验始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曾用白杨等树进行段木栽培,1950年Kersten用大麦皮和稻草作过栽培试验,1987年意大利的L.Nicolini等报道了用橘皮和葡萄梗为基质的栽培方法,1989年德国的F.Zadrazil采用含纤维素的废料栽培,在这些基质上均能良好地生长并出菇。法国、日本等国学者在杨树菇的基础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74年法国巴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R.Cailleur和A.Doip以及Jacques Labarere研究小组,对其生物学性状和遗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早期法国是利用白杨等进行段木栽培,法国巴黎隐花植物研究所的Kaiae博士,在第八届世界灰树花科学会议(1974,东京)上,具体报告了大规模栽培杨树菇的方法和生育条件。1981年捷克的I.Jabonsky用玉米芯作栽培材料,对杨树菇的生理生化进行过研究。1987年Elliott Noel等建立了杨树菇的基因文库。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杨树菇的栽培研究,铃木敏雄(1980)、近藤(1980)、木内信行(1985,1988)、善如寺厚(1986)、泽章三(1988)等相继发表有关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方法的研究报告,为杨树菇的商业性栽培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日本爱知县将杨树菇定为该县特产,年产量达400吨。美国(东南各州)、南欧各国对杨树菇栽培也很重视。国内从事栽培研究始于1982年,李宗文(1982)、黄年来(1982)对杨树菇的生活史和栽培条件有过系统的研究。1985年广西科学院龙达坤进行驯化栽培获得成功。90年代初逐渐引起重视,丁文奇(1984)、练明忠等(1991)、张嘉健(1991)、王梓英(1991)、胡约民(1992)、陈尤经(1993)、应国华(1993)、张松等(1994)均报告过引种或驯化栽培的研究结果。目前,在福建、江苏、广东、云南等省区已开始栽培,面积逐渐在扩大,并已辐射到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在广东地区,已出现不少年栽培量达20万袋以上的生产大户。由于市场货源不足,每年都要从福建、江西调入大量鲜菇或干菇,且市场价常年在每千克20元以上,因而进一步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杨树菇和已进行商业性栽培的平菇、金针菇、香菇相比较,其菌丝生长速度和对培养料的适应能力均与平菇相接近,且子实体容易形成,出菇温度范围广,生物学效率高,我国南方除盛夏和隆冬季节,其他季节均可利用自然温度栽培,其经济效益则优于平菇、香菇和金针菇。产品适于鲜销和制罐,在南欧、东欧、美国东南部及日本,都有较大的消费市场,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食用菌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