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后有哪些文化交流?

2025-04-10 09:30: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外文化交流到了明代,就方位而言,东方日本、朝鲜,南方南亚、东南亚诸国,西方远达西欧国家,或官方,或民间,都有交往,远远超过昔日。政治使节、商业贸易、学习、传教、移民以至战争,各种渠道无不起过作用。明代的交流涉及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中外双方都大有受益。朝鲜、越南长期使用汉字作为记录和表达的工具,这时开始创制表达本国语言的标记。而他们的标记符号,都是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结果。朝鲜1446年颁布字母“谚文”,沿用至今。创制者参考了中国音韵之学,创制过程中还曾请教过明朝学者。13、14世纪之交,越南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其造字方式,创造出自己的文字“字喃”,一直沿用到被拉丁字母所代替。同时,朝越两国仍用汉文修撰史书,汉文文学依旧为两国文人所喜爱。朝鲜古典文学作品《春香传》中脍炙人口的讥刺朝贵的四句话,就来自明人诗句。明代中日禅僧往来频繁,有的僧人充任使节团长。雪舟(1420~1506)入明学画,遨游山水,作品取得极高成就。明末朱舜水(1600~1682)东渡,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水户学的形成。中日两国通过频繁贸易而互相交流的具有各自特色的物品,极为丰富多彩。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意外地为中朝日三国某些方面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渠道。南海方面,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明代都曾有国王率宫眷朝臣来华,而这些地区又移住了大量中国人,皆前代所未有。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直抵非洲东岸,更是中外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盛事。欧洲耶稣会士东来,目的在于传播天主教,但同时带来了西方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以及测绘、机械等技术。1620年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1577~1628)从西欧各国募集的七千余部西文著作,为中国提供了新的知识来源。利玛窦在传授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向西方初步介绍了中国的儒家学说。

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也不断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