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025-04-08 10:03:1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王振是明英宗的亲信太监,他与瓦剌每年派到北京的贡使勾结,私下进行军火贸易。瓦剌的贡使由于有利可图,每年派到北京的人数由明初的不过五十人,到英宗时增至两千人。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两千瓦剌贡使诈称三千来到北京,王振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一反过去对瓦剌有求必应的常态,下令核实瓦剌的实际贡使人数,又削减贡马价的五分之四,结果引起瓦剌的不满。七月,瓦剌的太师淮王也先分兵四路进攻明朝的边境,也先亲率主力进攻大同。大同的守军和朝廷派出的四万援军,相继战败。

边境战败吃紧的消息传到北京,王振乘机鼓动英宗御驾亲征,自己想借机浑水摸鱼,冒滥边功。兵部尚书邝埜和左侍郎于谦,力谏不可轻易出征,都不被采纳。王振急于求功,匆促准备了两天,就命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于谦代理兵部事,协助郕王卫戍北京,自己随英宗于七月十五日率领号称五十万大军和一百多名文武大臣,匆匆从北京出发了。

由于军事组织的不健全,后勤供应的困难,明军在行进过程中多次惊扰不定,经过半个月,才到达边防重镇大同。将士看到大同城外明军,战死的士卒尸体漫山遍野,惊恐不已,加上宣府和山海关外失败的战报又陆续到达,更是胆战心惊。英宗和王振看到形势不妙,在大同停了两天,就秘密决定退兵。王振的家乡在蔚州,他想退兵时顺便让皇帝去他家乡的府邸小住,以显示威风,因而下令向南往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方向撤退。但部队走了四十里后,王振突然想到几十万大军路过自己的家乡,必然会踩坏他的庄稼,因而又改变主意,下令军队往东撤退,改道宣府回京。

也先率领瓦剌军,在英宗的军队进入大同时,为了诱使明军深入,主动北撤。当他看到明军不战而退时,就日夜兼程,尾追不舍。如果明军直接往北京撤退,本来有从容的时间,现在经过王振的迂回周折,就延误了时间,在宣府被瓦剌军追上。明军殿后的军队一再力战拒敌,均战败溃散。英宗和王振匆匆逃出宣府,到了离怀来县城二十里的土木堡时,因为等候辎重,留驻土木堡狼山上。土木堡地势高,无水源,被瓦剌军围困后,人马饥渴。瓦剌军乘明军移营就水,阵势动摇之机,突然袭击,明军阵势大乱。英宗率亲兵突围未成,为瓦剌军队俘虏,王振被痛恨他的明军部将所杀。号称五十万的明军,在两万瓦剌军追袭下,全军覆没,二十多万匹骡马和无数的衣甲器械,全部成为瓦剌的战利品。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所谓的“土木之变”。

回答2:

《大揭秘》:夺门之变(上)-国语1080P(限免).flv-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