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要进行装裱我们一般情况下都会去专业的装裱店进行装裱,虽然有专业的装裱,但是多了解一些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今天就针对字画装裱常见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述:
一、托料粘于墙面上、托料花纹错位、托料托壳等问题。
1.托料粘于墙上: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用皮纸托料的时候。由于皮纸的质地很薄,吸水性能又很好,因此,在托料时浆糊很容易透过皮纸。而托料上墙时,有皮纸的一面冲里,直接导致皮纸粘于墙面。其实,即使是用宣纸托料,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不仅影响托料的平整度,也使托料部分托纸被粘掉,造成托料不能使用。
防止托料粘于墙上的方法是:在托料上墙之后,快速将托料展平,并将托料四周排实。然后从托料一侧掀起一小口,向皮纸与墙面之间吹气,使托料与墙面形成一层空气隔离层。由于皮纸透气性很好,空气隔离层中的空气很快便会漏掉,这时皮纸又会与墙面吸合。因此,在皮纸上的浆糊没有风干之前,最好再进行一到两次吹气。在吹气时,一定要注意不可将气吹到皮纸与绫料之间。否则,就会使托料发生“壳”的现象。即使重新在墙上排实,也难免造成绫料花纹错位及增加吹气难度。在托料晾至半干后上墙,也是避免粘墙的有效方法。此外,还不可忘记在托料一角留一个启子口,否则,在下墙的时候,将会十分麻烦。
2.花纹错位:这一般是由于托料的时候操作方法不正确所引起的。避免的方法是在托料之前,首先用水把绫料固定在案面上,然后理正经纬。托料上墙时,如果两手高度不一致或使托料中部下垂,也可导致托料花纹发生拧劲错位。(由于此文章致力于分析和解决在传统装裱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因此,对于一些具体的传统操作手法不做过多的介绍。)
3.托料托壳:除了将气吹到托纸与绫料之间导致此原因外,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还有刷浆不匀,排刷不实,或上墙时出现托料打折等。有时也因为浆水过期失效,所以在托画心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浆水的质量,力求浆水刷的薄厚适中,分部均匀。尽可能排实,排匀。
另外,在托料起台时,两手要抻平托料一端抬起。如果两手没有抻平托料,使托料中间打折,则起台时很容易引起打折处绫料与托纸起台不同步,导致壳层。
二. 托心刷破、跑墨、崩裂
1、将画心刷破
托画心时,就是将画心正面朝下,直接平铺于案面上,用排笔蘸稀浆糊,刷于画心背面,并将命纸覆于画心背面,排实上墙。纸是由植物纤维经特殊加工制造而成的,它在受湿受潮以后,纤维会发生膨胀松散,导致纸张拉力十分脆弱,如对纸张性能不熟悉,操作不熟练,用浆过多,粗心大意,或反复排刷次数过多,都可能将画心托破。画心被弄坏了,即使修补好了,也会对画心本身寿命以及日后揭裱带来很大影响。所以还是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这就要求在托心时一定要精力集中,熟练掌握浆糊浓度和纸张性能之间的关
2、托心时遇到的另一画心杀手——跑墨、跑色
所谓跑墨跑色,就是在托心的时候画心上的墨色发生润化和脱落,染到画意以外的地方,将画面弄脏,有时由于润化及脱落严重,导致画心完全失去其原有的艺术价值。因此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跑墨、跑色的原因一般有下列几种:
(1) 墨或颜料的质量不好或已过期。
(2.)墨或颜料用的过焦或过厚。
(3) 书写书画作品时使用的是宿墨。
(4) 一些业余爱好者不了解颜料性能,用水彩或广告色进行国画创作。
(5)墨迹末干,便进行托裱。
(6)所使用的宣纸质量不佳,颜色浮于作品表面。
目前处理跑墨、跑色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锅蒸法:就是将画心用几层报纸或宣纸包住,在锅中用蒸屉蒸煮30分钟左右,从而达到固定墨色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墨色末干的书画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用此方法处理色宣作品时,一定注意不要让锅盖上的水珠落到画心上,否则墨色是固定住了,而画面上的色宣却成了斑斑驳驳,这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2)在画心背面均匀的喷洒一层胶矾水,从而起到固定墨色的作用。
(3)在易跑色的部位,局部涂抹胶矾水,其胶:矾:水=1:3:6。
3、画心上墙后崩裂
(1)气候导致画心崩裂,主要是因为气候干燥,阳光直射或过堂风等,导致画心急剧干燥,从而使画心所能承受的拉力大于画心本身张力,导致画心崩裂。
(2)接缝引起画心开裂,一般是指在托心过程中心子有过破损,而破损处的拉力必然小于其它部位,导致从破损处开裂。
(3)有时在托大画心时,托纸尺寸小于画心,必需接纸。此时接缝处也是问题出现的原因。如果接缝粘不牢,或由于接缝处相对较厚,在接缝处没干透之前,其它部分已经干透、收缩,也是导致画心崩裂的原因之一。
(4)在画心打浆上墙时,一般只将浆水打在只有一层单宣的命纸上,有时,由于单宣张力不够,也可发生画心边际崩裂。
(5)在托心的过程中,如果用浆太稀或用水过多,在刷浆时极易将心子抻长。如果所抻出长度过大,再干燥回缩时的拉力也就越大,这都可能引起画心崩裂。
为了防止崩裂事故发生,要控制好室内空气湿度、托心时的用水量、以及避免阳光直射及大量空气流动。对于有接缝和破损的画心,本着先晾干后上墙的原则,并且在二次上墙后对接缝以外的地方适当洒水,以使接缝处先干于画心其它部位。
三、托心时易发生的其它问题:
1.壳:除了在第一节《托料》中所提及的问题外,现代书画家们经常使用一些新技法,来追求各种不同的机理效果——如使用肥皂,唾液等多种辅助材料。这往往也是引起画心“壳”的一个原因。画心一经托心,只有下墙以后,才知道是否壳了,所以下墙后,一旦发现画心壳的严重,必须要揭掉重托。如果小面积鼓包,可以采取“打针”的方法来进行补救。具体方法是用医用注射器吸入稀浆糊,从命纸一面向画心壳处注射,然后用干宣纸吸干压平。为了不使打针处起“涸”,最好将整个画心闷湿,并重新上墙。
对于使用新技法所作之作品,首先要了解各种技法所使用的材料。一般来讲,为了防止“壳”的发生,一般要在使用新材料的部分局部增加浆糊浓度,从而起到局部加固的作用。
2.托心时托皱画心或命纸:这一般都是由于技术不够娴熟所致。
四. 方心经常发生的问题有:跑刀、裁斜、画心成平行四边形等问题。
跑刀一般由于操作不熟练,方法不正确或粗心大意所致。正确的方法是:首先用针锥将画心右侧靠近自己的一端所作标记眼固定在裁板上,将尺板右端与针锥卡实,然后将尺左端对正画心左端相应标记眼上。为了不跑尺,可以将一重物压于尺板右端(如砑石或镇尺),然后从后往前(画心左往右)用裁刀按固定角度进行裁切。每次行程以不超过30厘米为宜。一次行刀过长或由前向后裁切,都有可能引起跑刀或出现鼠尾。这都是方心的大忌。
五. 下料常见问题有:天地头与两边的花纹方向或色度不一致、托料刀口有毛茬、边际不规范、使用有褶皱的托料。
1、天地头与两边的花纹方向或色度不一致、将托料下成横纹:这一般是由于初学者将就材料或粗心大意所至。有时,由于手头材料比较紧缺,如果天地头与两边交叉使用或横向使用托料或有两块相近颜色托料时,托料正好够用,这时,初学者往往就将就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天地头与两边交叉使用或将两块相近颜色托料混用时,等裱件完成以后,其拉力不一,很容易引起裱件变形。此外,其色度与光泽度的差异,恐怕也是初学者始料不及的。
横向使用托料的毛病在裱件完成后应该比较明显——平整度极差。因为画心两层纸都是竖纹,而托料成了横纹,无论覆被纸怎样使用,其张力都是两竖对一横。而且绫料在编织的时候,也是按照竖向收卷和悬挂而设计的。因此,下料时应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2、托料刀口有毛茬: 导致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有裁刀不锋利、托料时浆糊太稀或托料存放时间过久以及使用机裱材料用于手工装裱等。
3、边际不规范:由于粗心大意,致使托料边际不规范所带来的后果是——所有后续工作误差将不断累积,导致误差越来越大。
4、使用有褶皱的托料:有时,初学者将有褶皱的托料用来装裱,认为褶皱在绫料背面无伤大雅。其实不然,因为褶皱的托料在装裱完成后收卷的时候,将会在褶皱的地方打折、隆起。久而久之,便会引起裱件局部开壳,影响裱件平整度。
六. 覆背过程中,除了易发生跑墨、跑色、崩裂、走墙等与托画心时相似的毛病外,还易出现下列问题:
1、覆背时发生镶口开粘现象
这一般是由于操作不熟练、覆背纸上水量过大、镶活时用浆太少及浆糊变质所至。
不管是何原因,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都不要慌张。首先要小心将浆口重新对正,然后将裱件与覆背纸排平排实。排平排实后,用稠浆糊将开粘处重新粘连。此步不可省略,否则后患无穷。处理妥当后,最好晾干上墙。如果趁湿上墙,要注意随时向画心喷水,并防止浆口过湿,待浆口干透后方可。否则极易造成裱件从开粘处崩裂。
2、 画心四角或绫料局部出现褶皱
(1)画心四角出现褶皱:这一般是由于画心太薄或画心下墙已久所至。如果画心太薄,见水后迅速膨胀。当其膨胀速度及幅度大于绫料时,便会出现这个问题。如果画心下墙已久,由于幅面出现回缩现象,当见水膨胀后,其膨胀幅度便会加大,这也是原因之一。
(2)绫料局部出现褶皱:这一般是由于绫料太薄或绫料下墙已久所至。如果绫料太薄,见水后迅速膨胀。当其膨胀速度及幅度大于画心时,便会出现这个问题。如果绫料下墙已久,由于幅面出现回缩现象,当见水膨胀后,其膨胀幅度便会加大,这也是原因之一。
(3) 镶口用浆过大:当镶口用浆过大时,浆口处将会收缩严重。如果在覆背排刷时,浆口没有完全受潮展开,将会在画心或绫料处产生褶皱。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在镶嵌之前,将久存的画心或绫料从新上墙挣平。在覆背时让浆口充分舒展,但要注意不可使浆口过湿,否则及易造成浆口开粘。还应注意在托心和托料时选择适当厚度的托纸,以调整画心和托料的厚度,使之厚度一致。
3、起台时覆背纸与裱件起层
在裱件起台时,要注意顺茬起台。就是说先起第一张铺于台面之上的覆背纸一端。这样,接下来的一张覆背纸接头在第一张覆背纸上面,不易引起应力。这样就避免导致接茬覆背纸粘于台面之上,使覆背纸与裱件起层。
4、裱件上墙后,局部产生突起
裱件上墙后,如果局部产生突起,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因为裱件经过长时间墙上干燥后,其突起处将会固定在裱件上,直接影响裱件平整度及美观程度。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一般是由于裱件上墙之前,操作者没将墙上翘起的废纸边斯掉。因此,定不可马虎大意,造成本不该发生的遗憾。
5、裱件发生变形上弓
由于重力原因,裱件上墙后,水分自然下沉,导致裱件下部湿度大于裱件上部。这样,裱件上部的干燥速度就要快于裱件下部。而干燥的上部就先于潮湿的下部发生缩水现象。其拉力就会使裱件发生上弓。这样,一来使裱件变形,影响美观。而且,由于其整个表面收缩幅度不同,也加大了裱件日后发生卷翘变形的机率。
要防止其发生,就要从控制其上下部水分入手。在下部水分未干之前,通过向上部洒水,来控制其通体干燥速度。并用一尺板放在裱件上下镶缝处进行校验。若出现弧度,则说明裱件已经发生变形。
6、 裱件表面出现霉变
这种现象多发生在阴雨连天的伏天以及阴冷潮湿的低档装裱工作室中。由于所使用的浆糊未进行洗面筋处理,也可能发生此问题。因为面筋极易发生霉变。
因此,在阴雨连天的伏天将书画作品上墙后,应保持室内空气适当流通。对浆糊的使用要考究,一定要对面粉进行提面筋处理。不使用已发酵的浆糊。避免使用有霉变的壁子,因为有霉变的壁子有可能将霉菌传染到裱件上。并经常将摞在一起的壁子进行翻面,以防止裱件长时间闷在其他壁子里端,导致通风不良。
如果一旦出现霉斑,可用干净的软橡皮或脱脂棉团进行轻轻擦拭。还可以用面团(表面不粘手)在霉斑处滚动,使霉斑粘于面团之上。水洗法也可以将霉斑除去。
七. 下墙、经过了长时间上墙,如果在下墙时一旦出现问题,可真要垂手顿足了。那么,下墙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1.人工壳层
这可是实在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由于起子插错了位置,一不小心插到了圈纸和覆背纸之间……就算垂手顿足,也悔之晚矣。
2.绫料表面不清洁
由于镶活时的粗心大意,把浆糊弄到了绫料之上;或者在用棕刷排画之时,将棕刷上的纸屑粘到绫料上。
遇到这种情况,万不能用刀子或其他硬物进行清理。因为这样将会使绫料被刮出毛茬或白道,使之更加不雅。处理的方法是:先用清水将浆糊或纸屑润湿,在用湿毛巾轻轻擦拭。然后将裱件从新打湿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