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得知道,长城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因为它作为一项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侵略的作用。而它的修建历史从西周到大明长达2000多年。到了清朝,康熙帝宣布永不修建,长城至此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留存至今。而康熙帝之所以不修建长城,也是从当时的现实因素所考虑的。
修建长城耗费巨大,有损国力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以勤劳勇敢著称,从古至今创造了无数叹为观止的庞大工程设施。然而这恢宏气魄的背后却是流着无数劳苦大众的鲜血和汗水。尤其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封建社会,修建长城往往是需要举全国之力、动摇国本才能完成。
秦朝在统一天下后,为了能够有效的维护国家统一局面,动用了百万之众修建万里长城以抵抗北方匈奴人的侵扰。当然,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庞大军事工程,由于劳民伤财,弄得民不聊生,最终也为秦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
而一向精明的康熙皇帝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康熙自即位以来,南定三藩之乱,北征葛尔丹部落,已经耗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此时的大清需要的是疗养生息,根本折腾不起,倘若执意要修建长城,耗损国力,秦二世而亡活生生的教训就摆在那里。所以,康熙帝也就不敢冒亡国之险修建长城。
长城的实际作用不明显
前面我们提到了,历代王朝之所以甘愿举全国之力去修建长城,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维护王朝统治!然而,这只是“一定程度上”,纵观中国古代史,还是有不少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入主中原,如五胡乱华时期的匈奴人,以及后来统治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
而这些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够轻易的越过长城防线,往往是因为中原王朝本身所出现的问题,如军事内斗,农民起义,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满清之所以能够推翻大明,也是因为大明王朝已经腐败不堪,国力衰弱,且农民起义四起。康熙帝也就明白,一个王朝稳固与否不在于一座城墙,而在于国力强盛与否。
再者,满清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在统一天下后,对其他的民族诸如蒙古族都采取了怀柔拉拢的政策,所以,长城抵抗游牧民族入侵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了。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