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降年间,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与发展,采矿业、纺织业发展较为迅速。清政府在江宁、南京、苏州、杭州等各地设织造衙门,派内务府亲信前往管理。这些派出大臣,依仗朝中有人撑腰,大肆吸吮民脂民膏,贪得无厌,个个敛财巨万。乾隆皇帝并不声张,为了解民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贪官污吏们的丑恶嘴脸,先后三次下江南微服出访。
乾隆6年(174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经洛阳至徐州,到泗洪,过明光去南京,一路无人认得,一路留下无数神奇的传说,在过明光时就有乾隆留对联的传说。
相传,这日乾隆爷原安排在泗浦古道,又名"江淮中道"去浦口,不知怎的糊里糊涂踏上了古招信至濠州的驿道。沿女山湖南岸,一路感叹大自然赋予这片神奇土地瑰丽风光,路经桑大郢(明光市大郢乡)觉得有些口渴,便到村里讨水喝。刚进村就见路旁一桑姓人家门前人声鼎沸,门庭若市。乾隆爷是个爱凑热闹的人,就朝人堆处走去。原来这桑家建房正上梁,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赶来庆贺,前来庆贺之人大都携带礼物。门前桑家主人身着马褂长衫,笑容可掬迎接前来贺喜的亲友。桑家主人见乾隆爷面生,互相礼罢,乾隆爷主动向主人说明来意,桑家主人生来爱交天下朋友,便客气地请至家中用茶。乾隆爷也客气地说:"主家不必客气,我喝碗白水便走。"桑家主人道:"哪里话,进了桑家门,就是桑家客,我这备有好茶,客官请品尝。"说着招呼家人为客人沏茶。客堂里还有两位先生,是桑家特意请来写上梁对联的,一副对联,两个先生,他们互相谦让,谁也没好意思动笔。推让了一会,一位姓汪的先生说是内急先方便一下,那位李先生见汪先生出门,也不好意思留下,找了个借口便离开了。桑家主人跟着出去送两位先生,客堂里就剩下了乾隆爷一人。乾隆爷见文房四宝放在桌上,手有点痒痒。心想:这乡村的先生就是酸劲大,这有什么可谦让的。乾隆爷喝了大半壶茶,见还没有人来,起身欲走,转念一想,这家主人大方、热情、好客,有文房四宝在此,何不留下一副对联以谢主家的半壶茶,于是提起笔饱墨挥毫写下一联:
上梁正逢黄道日 竖柱巧遇紫微星
接着为中梁写下:"乾元亨利贞"五个大字,写完后乾隆爷用茶壶压在联上角。乾隆爷怕露了身份,便起身出门。门口桑家主人招呼着前来祝贺的亲友,见过路之人茶饱要走,赶忙跑过来说:"因事多,在下没有陪客官,失礼了,请客不如遇客,既遇上了也是有缘,不如留下吃了饭再走。"乾隆爷拱拱手道:"先生客气了,我还赶路,谢了!后会有期。"桑家主人确实事多,认为一个过路人走就走吧,于是也拱拱手道:"客官慢走,后会有期。"桑家主人和乾隆爷哪里还有什么"后会有期"唷!皇帝爷哪有那么好见的唷!
汪先生方便后又回到客堂,一看对联已写好,那字雄浑泼辣,刚健清新,那意思更是精妙无比。心想这李先生的水平怎么提高的这么快。正在这时李先生回来了,一看汪先生手中的对联,从字到意,越看越惊讶,不由自主地说:"汪先生这般水平刚才还谦让,我要真的写了,还不羞煞我也!"汪先生听李先生这么一说,再细看对联,方才猛然大悟,慌忙出门要追那过路人,过路人早已走远。二位先生把此事告之桑家主人,桑家主人一拍脑门后悔道:"我真无用,真是有眼无珠,见他那貌相决非凡人。"
乾隆爷走了,但在桑家留下了墨宝,消息传开后,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观看。桑家主人把此对联留作传家之宝,多少年过去了,现在乾隆书写的真迹早不知下落了,但此联至今还在明光市城乡流传。
牧羊女巧对裴律
清康熙年间,山西侯马大李村有个叫裴律的,自幼饱读诗书,尤擅赋诗联对,被誉为三晋第一才子。
这裴律样样都好,只是由于少年得意,渐渐变得狂妄起来,自诩才高八斗,未免目中无人。
这天,裴律出外踏青,只见春光明媚,芳草萋萋,一群洁白的羊儿正在泉边饮水,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白水泉口口口品……”没想到吟出上联后,反复沉吟半晌,总也续不出下联来,急得他抓耳挠腮。正在为难之际,忽听得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裴律抬头一看,只见是一个牧羊姑娘,便道:
“你嗤笑我,莫非能续出下联来?”
那姑娘莞尔一笑,随口吟道:“山石岩石石石磊。”
“哟呐!”裴律大吃一惊,暗想。“想不到这牧羊女有如此才情,待我再出一联,难她一难”。低头一想:便道:“白水泉下女子好少女为妙。”吟毕,他得意地望着牧羊姑娘,似乎在说:“这回看你如何对来?”
不料那姑娘毫不慌忙,眸子一亮,随口答道:“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为柴。”说完,调皮地咯咯大笑起来。
“呵!”裴律大惊失色。此句不但对仗工整贴切,而且把裴律暗喻为“枯木朽柴”。想不到山野之中,有此才女,可见大千世界,能人辈出,我裴律狂妄自大,实属可笑!于是悻悻而返。
从此,裴律谦虚好学,发奋读书。后来金榜题名,位及江西巡抚,居官廉正,深得百姓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