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磷酸化解耦联就是指其可以完成氧化而不能完成磷酸化过程,即可以利用氧而不能产生ATP。
1、氧化磷酸化作用是指有机物包括糖、脂、氨基酸等在分解过程中的氧化步骤所释放的能量,驱动ATP合成的过程。
2、在真核细胞中,氧化磷酸化作用在线粒体中发生,参与氧化及磷酸化的体系以复合体的形式分布在线粒体的内膜上,构成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链。其功能是进行电子传递、H+传递及氧的利用,产生H2O和ATP。
当然是B,氧化磷酸化解耦联就是指其可以完成氧化而不能完成磷酸化过程,即可以利用氧而不能产生ATP
B
1)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
在完整线粒体内,电子传递与磷酸化是紧密偶联的,当使用某些试剂而导致的电子传递与ATP形成这两个过程分开,只进行电子传递而不能形成ATP的作用,称为解偶联作用。
(2)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
能引起解偶联作用的试剂称为解偶联剂,解偶联作用的实质是解偶联剂消除电子传递中所产生的跨膜质子浓度或电位梯度,只有电子传递而不产生ATP。
(3)解偶联剂种类
典型的解偶联剂是化学物质2,4-二硝基苯酚(DNP),DNP具弱酸性,在不同pH环境可结合H 或释放H ;并且DNP具脂溶性,能透过磷脂双分子层,使线粒体内膜外侧的H 转移到内侧,从而消除H 梯度。此外,离子载体如由链霉素产生的抗菌素——缬氨霉素,具脂溶性,能与K 离子配位结合,使线粒体膜外的K 转运到膜内而消除跨膜电位梯度。另外还有存在于某些生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天然解偶联蛋白,该蛋白构成的质子通道可以让膜外质子经其通道返回膜内而消除跨膜的质子浓度梯度,不能生成ATP而产生热量使体温增加。
解偶联剂与电子传递抑制剂是不同的,解偶联剂只消除内膜两侧质子或电位梯度,不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甚至加速电子传递,促进呼吸底物和分子氧的消耗,但不形成ATP,只产生热量。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