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七月七日叫乞巧节、女儿节,也叫七夕。传说那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

2025-04-06 05:57:1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十分流行的七夕节习俗。具体方法是在乞巧节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于碗中,放在露天下过夜,再放在太阳下暴晒半天。到中午时分,将绣花针放在水面,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

“喜蛛应巧”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即在月光下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谁乞到的巧越多,也意味着谁将来能成为巧手女。

所谓“巧菜”是有些乞巧者在七月初七这日,白天聚在一起把“巧菜(即豆芽)”摘下来,轻轻地放入水盆里,让“巧菜”漂浮在水面上,她们一边投“巧菜”,一边唱古老的歌谣。

我会选择“穿针乞巧”,因为我穿针还行,别的不行。

回答2:

人间的女子希望。

回答3:

给你提供一些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440469886 古代七夕乞巧文化(古画鉴赏~)
http://tieba.baidu.com/f?kz=439787193广州地区七夕乞巧文化

回答4:

你好,古代的“七夕节”并不指的是七月七当天,真正的过节,是从七月六日的中午开始的。类似于我们过“年十三+年初一”,是包含了筹备+庆祝两个环节。以前边提到的“丢针看影”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那碗托起绣花针的水并非普通水。
而是从七月六日中午开始,持续到七月七日上午晒出来的水在经过了将近24小时的静置沉淀后,这碗水已经拥有了“水张力”,所以才可以托的起来绣花针,过去的古人,管这个叫“水皮子”。然后在这样的水面上,宫女们只要手稳,基本上都能把针放置成功。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