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里仁第四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雍也第六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第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第八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子罕第九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乡党第十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赤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后。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宪问第十四
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卫灵公第十五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哈不忧贫。”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李氏第十六
李氏将伐颛臾。冉有李路见於孔子曰∶“李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李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阳货第十七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而不食!”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既没,新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卫子第十八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五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士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子张第十九
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至于楼主说的社会地位和道德标准。应该是可以根据每句的意思总结出来。
而且君子论述很广的。
古人对君子的论述甚广,尽著经典: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君子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的胸怀宽广;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 -卫灵公》)
在孔子时代,君子一方面可以是实指的所谓的先进的“今之君子”;另一方面也是虚指:并无明确具体指谓。孔子就曾经以君子作为一个主导形象:《论语·述而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的出现是孔子面对礼乐崩坏而提出的一个范型式的生命样式(请参看张岩在《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中更加丰富的分析)。但是,对于当今的我们,是否还有这样的例子式的存在?也许,我们首先要思考何谓“例子”本身?
君子的古写与“诗人”的“诗”、“尹”相关,而且都与法度有关,在字意上(参看很多学者对《诗经》的文化研究),诗的半边是手持什么东西,作为法度,作为制度的掌控。尹和君子在文字发生上也有关系,尹,治也。命尹这样的语词反复出现在甲骨文上。圣人,尹,君与祭祀或祭师也是相关的,《大戴礼记·五义篇》:“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君子也是通道的打开者。君子与温柔敦厚之诗教的关系也有待思考,君子这里有化解阳刚和可以克服法律的严酷性的德能?这里涉及法则柔和化的问题?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论语中提到“道德境界”的君子有100多次,就不一一列举了。
提到“社会地位”的君子,大概有三次: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微子第十八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我个人觉的 翻开论语 里面 全提及的是 道德 ! 但是 后面读到 孔子问弟子理想的时候 又有了新的 感觉. 只是 不知道这是什么感觉. 觉的他是 励志. 又像是在教育我们做人.
买本论语自己研究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