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菌-威斯特清伦州。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隆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素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莱茵河畔,历时600余年才完成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
雄伟的哥特式建筑,有轻盈雅致的教堂内景
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着无数座的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教堂内有10座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教堂的钟楼上有重2.4吨的圣彼得钟,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粹"。教堂四壁上方有总数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描绘有《圣经》人物的各种颜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绚丽。教堂内还有一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德国大教堂 著名的德国大教堂于1701年至1708年由M. Grünberg设计,Giovanni Simonetti建造,最初也叫做新教堂。1780年至1785年御林广场的改扩建工程中,由Gontard设计,加建了圆顶。二次大战中教堂同样被毁。1996年10月2日,经过重新修缮的德国大教堂重新对外开放。
德国柏林御林广场上的德国大教堂属于哥特式建筑。
简介:广场从1688年开始由J.A Nering开辟建造,最初被称为菩提树广场,以后称作弗里德里希城广场或新广场。1736年至1782年,广场由军人所用,以此而得名“御林广场”。1777年后,广场由Georg Christian Unger进行了整体统一的设计和扩建。二次大战期间,广场毁坏严重。在纪念科学院250周年的庆典之际,广场曾被改名为“学院广场”,1991年,又恢复了“御林广场”的原名。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完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