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周瑜与诸葛亮就是老百姓心目中公认的夙敌。在罗贯中的笔下他们一个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一个是 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到最后更是上演了一出“三气周瑜”,让诸葛亮把周瑜活活气死。这更家突出了周瑜的气量狭隘。这还不算完,罗贯中还在周瑜死后家了一出“卧龙吊孝”,诸葛亮读那祭文可是声泪俱下,歇斯底里。周瑜对诸葛亮是多次的蓄意加害,而诸葛亮却以德报怨,这场戏在侧面烘托出了周瑜的“小肚鸡肠”。 但要知道,《三国演义》终归是一部“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是相当有文学价值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某些情节内容与人物形象就与历史上的记载不那么符合了。而周瑜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从《三国志·周瑜传》上看,周瑜是“长壮有姿貌”,有身材,有容貌,且祖父和父亲的一个的一个兄弟都做过太尉,父亲为洛阳令。因此周瑜拥有一个显赫的家世。周瑜不仅有外表,有家世,而且他在少年时期就有了一番作为。孙策十八岁时起兵,周瑜就“降兵迎策”,跟随他一起打下这江东基业。孙策与周瑜同龄,设想一下,古时男子是二十岁成年,而十八岁还是未成年人。而周瑜在十八岁的时候就有卓越的远见,拒绝了袁术欲给他的官职,毅然地率领部下投奔孙策,他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周瑜也是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 这样一个处处看来都相当完美无瑕的男人会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么?答案是,不会。在《三国志·周瑜传》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周瑜嫉妒诸葛亮的相关记载。但是有人会问,周瑜不嫉妒诸葛亮,不代表他不会嫉妒其他人。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周瑜也不会。《三国志·周瑜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周瑜呀,很有气度,很有胸襟,足以为人表率。而且《江表传》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程普以为自己年长,多次侮辱周瑜,而周瑜都不与他计较。日子长了,程普也慢慢地敬重他了,就对别人说,和周瑜交朋友,就像喝了一坛好酒,不觉地便沉醉其中了。所以说,周瑜应当是一个有气度,有胸襟,很宽容的人。 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将周瑜的历史形象加以修改,在文学作品中将其改成一个不那么正面的人物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突出和神化诸葛亮。《三国演义》的中心思想就是“拥刘反曹”,虽然它不“反孙”,但是它的主线还是在“拥刘”这条路上的。所以罗贯中就要突出刘备这边的人,就要突出诸葛亮。作为诸葛亮政治、军事生涯前期最大对手的周瑜,其形象被如此丑化也在情理之中了。 说了这么多,那这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呢?我们已经完全排除了“嫉妒”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可能是朋友与朋友,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了。虽然历史上对他们俩关系的记载是一片空白,但仍然有一点小小的佐证来证明。周瑜善,甚至酒过三樽还能分辨出琴声有误。而《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 好为《梁父吟》”,《梁父吟》是一首古歌,由此可见,诸葛亮也是善亲的。设想一下,如果两个善琴的人相互认识以后,会不会上演一出“高山流水”呢? 因此,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不是一方嫉妒另一方的才能,而是双方都像朋友一样的相交,甚至像知音一样的相知、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