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狼》教案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一定让他们熟读成诵,再借助注释,课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因此,指导他们反复诵读是本课的主要教法。 本文的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讲故事,再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 2.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结合班级情况,采用赛背、赛问、赛讲、赛练的比赛方式,依据学生的程度分层次促进指导。 【 指点迷津 】 重点:理解本文故事短小精悍,情节曲折的特点。 解决办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中的内容体会,教师作一些讲解。 提示: 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叙故事,第二部分是议论。第一部分记叙的故事短小精悍,情节曲折。先写屠户遇狼。交待了时间是“晚”,地点是“途中”,事件是屠户归途中遇狼。这是情节的开端。后写屠户惧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户扔几块骨头,狼就停下来,不再追他的,表现他对狼抱有幻想。可是“骨已尽”两狼之并驱如故”。这时的屠户心里非常害怕,也表现出狼的贪婪和狡猾。再写屠户御狼,这是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这时的屠户已明白了,狼不会改变吃人的本性。只有和狼斗争,才能得以生存。于是就奔倚柴垛下面,弛担持刀,狼不敢前,最后一层是写屠户劈狼。“一狼径去,其一伏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屠户并没有被狼的假相迷感,而是乘隙进攻。“以刀劈狼首,又数毙之。”杀死一只狼,刚要走,转到柴垛后面一看,另一只狼正在打洞,身子进去一半,只露着屁股和尾巴,“屠户后断其股,亦毙之”。这是情节的高潮,也是结局。整个故事只用了一百八十余字,把曲折的情节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是故事短小精悍,情节曲折。让学生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难点:文言文中一字多义,词的活用,虚词的含义 突破方法: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句的意思推断,然后教师给予明确。 提示:一字多义 1 . 敌 恐前后受其敌 ( 攻击 ) 盖以诱敌 ( 敌人 ) 2 . 止 一狼得骨止 ) 停止 ) 止增笑耳 ( 只 ) 3 . 意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想 ) 意暇甚 ( 神情态度 ) 4 . 乃 屠乃奔倚其下 ( 于是,就 ) 乃悟前狼假寐 ( 才 ) 词的活用 1 . 一狼洞其中 ( “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 2 . 狼不敢前 (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 3 . 其一犬坐于前 ( “犬”活用为“像狗一样” ) 4 . 意将隧入…… ( 隧”活用为“钻洞” ) 5 . 一屠晚归 ( “屠”,动词,活用为名词 ) 文言虚词 1 . 其 恐前后受其敌 ( 指狼 ) 场主积薪其中 ( 指麦场 ) 一狼洞其中 ( 指柴草堆 ) ……以攻其后 ( 指屠户 ) 2 . 以 投以骨 ( 把 ) 盖以诱敌 ( 用来 ) 以刀劈狼首 ( 用 ) 二、学海导航 【 学海指要 】 《狼》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精品。情节虽比较简单,但波澜起伏,含义深刻,具有较大的艺术魅力,令人玩味不尽。 1 . 学习这篇课文,要熟读背诵,仔细思考本文下列问题: ( 1 ) 本文的叙事部分与议论部分有什么内在联系 ? 具体的叙事含有议论的主旨:狼虽然狡诈凶残,但在机智勇敢的屠户面前,终究还是自取灭亡;而精短的议论之笔又是从具体的叙事之中生发出来的。可见,本文的议论和叙事联系十分紧密。 ( 2 ) 本文的叙事部分,如从记叙的要素来看,六要素各是什么 ? 本文六要素是: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和两狼;事情的起因:狼;事情的经过:惧狼、御狼;事情的结果:杀狼。 ( 3 ) 屠户晚归,肯定随身带着刀,为什么他先迟迟不用刀去劈狼 ? 而到了“一狼犬坐于前”之时,他却“暴起,以刀劈狼首” ? 屠户先前对狼的凶残狡诈而贪婪的本性缺乏认识,以为“投骨”就可息事宁人。后来狼的步步紧逼,使他“大窘”,才猛然省悟过来,认清了狼的本性,看准机会,当机立断,立即用刀去杀死两狼。 2 . 品味语言 ( 1 ) 本文开头两句写“遇狼”,这是情节的开端。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些什么作用 ? 还有两点作用:①为情节的展开留下了伏笔 —— 因为“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才有下文惧狼的“投以骨”的情节。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 试想一下:天色已晚,行在半路上,屠夫孤身一人,却碰见了两只恶狼,而且这两只恶狼已一步一步紧跟着屠夫走了老远。这该是多么令人恐惧,毛骨悚然的情景 ! ( 2 ) “顾野有麦场”的“顾”即“看见”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屠夫当时是有心去看才看见了麦场积薪,还是无意中看到的呢 ? 何以见得 ? 有心去看才看见的。从上文“投以骨”可见,屠夫起先对狼的贪婪凶残本性缺乏认识,对狼抱有幻想,一再退让。但两狼还是“并驱如故”,于是“屠夫窘,恐前后受其敌。”这时,他才对狼的幻想破灭,对狼的本性有了足够的认识,知道要想保全自己,非将狼杀死不可。于是人就果断抉择,采取了行动:首先要寻找一个有利地势,然后再与狼勇敢搏斗。下文所写也证实了这一点。可见,“大窘”是屠夫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转折点。这以后的“顾”。等一系列行动就是主动的了。 ( 3 ) 本文中的两个“乃”,它们的意思都一样吗 ? 不完全一样。前一“乃”是“于是,就”的思想,而后一“乃”字,联系上下文应译为“这才”的意思才更恰切。因为屠夫是在当机立断连杀二狼之后才明白前狼“假寐”“诱敌”的诡计的。 ( 4 ) “乃悟前狼假寐”,此句中一“悟”字,可否换成“知”、“晓”等字 ? 为什么 ? 不可。因为“悟”不仅仅是一般的“明白、知道”的意思,而是“恍然大悟”的意思,所以不能换词。 ( 5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这是个反问句。为什么要用反问语气来发表评论而不用陈述语气 ? 因为反问语气表达的意思更肯定,观点更鲜明,其表达效果也更强烈些。 ( 6 ) “止增笑耳”,句中的“耳”这个词,没什么实在意义,能否将它们删去 ? 为什么 ? 不能。因为这个“耳”是专用来表示“不过如此”、“不置一谈”类似语气的,具有讽刺意味;另外,“耳”与前文的“止”常常配合使用,删去了“耳”,这句子就显得很不协调,也不完整。 3 . 能力综合训练 ( 1 ) 熟读、背诵这篇课文,仔细揣摩屠夫及狼一连串心理活动。口头复述这个故事,要有详略,要加重心理描写的成分。 ( 2 ) 细心体味本文的佳词妙句,心领神会,口头说说,然后将这些词句一一抄录下来。 ( 3 ) 屠夫终于战胜了凶残狡诈的狼,保全了性命。屠夫的收获仅止于此吗 ? 说说看。 ( 4 ) 结合课文中写狼的语句,分析一下狼的本性。 从描写狼的狡猾的语句中认识狼的本性:①“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骨已尽矣,而两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