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代划时代将户口划分为了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两种类型,农业户口指的便是靠自己生产口粮的居民,非农业户口则是指靠国家分配口粮的城市户口居民。
也就是说,现在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户口性质的划分也不是那么明显了,国家在2014年开始已经逐步取消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称呼为居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掀起过购买非农业户口的热潮,有了非农业户口就可以进城做工人。当时的情况是,农业转非农业花钱排队,非农业户口转农业很容易。当时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农业产物,比如粮食等很便宜,农民基本就是维持温饱后的稍微富裕。
本世纪开始,国家大力进行城市化进程,和三农政策实施,加大农业补贴等。农业户口很轻松转非农业户口,包括城市的扩张,一批郊区的划为非农业户口、升学、参军等。而非农业户口转农业户口由于政策限定,基本越来越难,甚至不可能。国家也开始弱化户口的性质。
但是农业户口的优势也开始渐渐显现出来,农业户口有保证的耕地,国家从1995年到2000年期间完成了全国土地的长期承包制度,耕地三十年不变,林地五十年不变。去年(2014)开始,又实施土地承包合同继承制,即换发新的承包合同证书,上面备注继承人。随着国家的土地制度改革和三农补贴投入的增加,土地流转承包等,只要手中有土地,转包出去就能收益,加上集体的分红等,一个农村户口,最低(按照国家开始人均1.3亩耕地算)有500元的补贴,400的转租费和200左右的集体分红,算下来差不多不种地也有1000的收入。
所以,当前来看,对于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和县城来看,还是农业户口好些。
当然,有些地方的户口是绝对的福利好的,不分你农业或非农业户口,比如 华西村、北京户口、上海户口的,这些要考虑社会保障和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等。
还有,我上大学的时候带了户口,有农业转为了非农业,后来无法转回农业户口,后悔死了。现在找关系花钱,把我儿子的户口上在了我父亲名下,为农业户口,家里的几十亩地有继承的了。呵呵呵
在有些地方,有相应政策,大学毕业当时带户口的,回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就业,只要集体同意,是可以转回的,不过也很费事,都找关系花钱。
希望能帮到你。
自2014年起,已取消农业户口,统一印发居民户口。但根据地域衍生出了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从现阶段来看,两者各有优劣。
农村户口的优势是具有土地红利,农村户口能够在村集体中分到宅基地、耕地、林地,也能够由集体土地获得分红,未来随着城市的扩展,周边有地的农村居民可能获得一笔不菲的土地征用赔偿款。农村户口劣势主要还是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好的教育资源都在城市,但农村随迁子女在城市上学、高考还是存在一些政策障碍。
城镇户口主要优势是子女教育及社会福利。城镇具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便利的基础设施、优良的教育资源,这些都有利于个人及后代发展。但城镇户口没有土地红利。
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户籍制度的逐渐完善,社会福利已经显现出农村城镇趋于均衡平等的势头,户口也有可能实现全国一体化,不再分为本地和异地、农村和城镇。从长远来看,两者可能最后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