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集团要是不丢荆州的话,会不会光复汉室?

2025-04-19 17:40:1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没有希望,蜀国的实力与魏国差距太大。就算是荆襄作为粮仓,也只能延缓蜀国灭亡的时间。吴蜀同盟仍然改变不了其灭亡的命运。俩国的统治腐败,军备松懈。魏国有雍凉精锐,河北粮仓作为坚实的后盾,攻灭蜀吴只是时间问题。 追问: 俩国的统治腐败,军备松懈 此言差矣 回答: 如果不是蜀国军备松懈,邓艾偷袭阴平成功后只剩区区三千人,又怎会轻易拿下江油等地。从司马昭发兵攻蜀,到灭蜀仅三个月,可见蜀军战斗力之差。孙权在吴国制订了残酷的刑罚来加强统治,老百姓怨声载道,到孙皓时已是崩溃之时。 追问: 这只是到了蜀、吴后期出现的情况,蜀若是存有荆州,以法正为军师,诸葛亮治理政治、军备、民生,赵云、关羽、张飞、魏延、关兴、张苞为将,曹魏伐蜀岂能呈摧枯拉朽之势?诸葛亮的治军之才是公众认可的,若荆州不失,则刘备不会死的太早,诸葛亮的负担也不会太重,诸葛亮也就不会捞个积劳成残,蜀军的战斗力就不会向您所说的“差”,所以,荆州之失使得刘备集团再也没有实力与中原对峙,这也是蜀汉统一不了中国的原因之一。 回答: 法正在荆州丢失前就已经病故。诸葛亮虽数次北伐,也只夺得阴平,武都俩郡,可见诸葛亮并不具备经天纬地的军事才能。至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多是有勇无谋之人。曹操若是率大军攻打荆州,关羽未必守得住,东吴的偷袭是这种形势下的必然结果,最关键的是,蜀军主力在西川,往荆州增援路途十分不便。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方略有误,刘备不可能同时守住俩川与荆州。荆州是一个必失之地,如果假设岂不失无异于认为蜀军天下无敌一般。 追问: 说的是有些道理的,喜欢三国的,就有喜欢刘备集团的,虽然我是曹迷,但是我也对刘备集团感到惋惜。 荆州戴甲50W,虽然荆州主帅关羽嫩了点儿(政治上不成熟),关羽会统领水军又是自家人才会为荆州之帅,但是刘备换用别的更佳人选:魏延、马良等,荆州还会有这么大的浩劫吗?马良会联吴抗曹,关羽不会,这也是荆州失守的一大原因。 诸葛亮五出祁山,证明他的统兵才能略逊一筹,但是诸葛亮的主要才能并不在于统兵打仗,而是“搞后勤”,治军,治国,搞民生。 蜀汉的人才呈现的是“武将强、谋士弱”的局面,这就使得刘备集团在统军参谋和运筹帷幄上逊了一大截,这也是刘备在军旅生涯中“败多胜少”的原因之一,刘备集团中要是有几位像郭嘉、贾诩这样的军谋智囊人物,刘备集团的实力和势力就会更上一层楼,刘备也就不会那么惧怕和曹操交兵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应该不存在问题,在我认为,以刘备当时的实力要想光复汉室或三分天下呈鼎立之势,就必须占据荆、益二州,占据这两州,才能试图进取,你不可能让诸葛亮的隆中第二策为攻占江东吧,所以,不管益州怎样不佳,诸葛亮也只能让刘备占据荆、益二州,更何况益州肥硕,俯视中原,是战略要地,当年高祖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回答: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荆州的兵马只有十几万,而刘备只有半个荆州,因此只有不到十万人。况且导致东吴攻打关羽的原因是关羽水淹七军后,招降了几万魏兵而出现了粮食供应不足问题,就抢了东吴的粮草。可见荆州当时的战略储备不多,无法打持久战。即任何一位将领把守,也无法等到西川的救兵来。至于东吴,自守之贼,即使不落井下石也会见死不救。因此刘备断然守不住荆州。 至于谋士方面,的确如此,蜀国的军事才能的确太少了。 再来说刘邦刘邦为何能成功。当时的项羽在东边不断与造反的各路诸侯打仗,刘邦在此时消灭了关中的章邯等人。刘备的实力大增,在版图方面已超过项羽。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彭越等人。若是项羽一开始就抽出大军与刘邦大战,仅凭川中兵断然敌不过项羽。 诸葛亮的正确做法是立刻攻占魏国的雍凉,得到关西的铁骑部队。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可以适当的放弃,这块地方在俩大集团的包围之中守不住。这样的做法才是学习刘邦。

回答2:

首先,重点是刘备借的不是“荆州”;也不可能是“荆州”。赤壁之后的局势是曹、刘、孙是三家分荆。刘备借的只是“南郡(又可称江陵郡)”可考查史书《三国志*蜀*先主传》、《三国志*吴*吴主传》。故此不能说“失荆州”。正确说法当是“失南郡”。或者更进一步来说“失江南或荆南”。 南郡是周瑜死后,周瑜为东吴政权策划的“二分天下”夭折,刘备又来要求孙权“出租”,所以才“暂借”出去的。 失荆南是迟早的问题。无论是东吴或曹魏绝不允许蜀汉能在荆南“长住久安”!姑且不论整个荆州的大局性,就论“南郡”的重要性。就必驱曹魏与东吴竞相“垂青”! 补充: 三国中首推蜀汉绝不能“一统天下”。光复汉室只能是“臆梦”! 追问: 如果刘备坐拥整个荆州,那刘备会不会打败曹魏从而一统天下? 回答: 假设你所说“刘备坐拥整个荆州”的先天条件成立。 那么蜀吴联盟的结果将会是两个:“瓦解”或“根本不能成立” 而将会发生的是“魏吴联盟”。 当时天下分为“十三州”,地域最大的是“益州”,老二是“荆州”。 首先先说“三国分立”的原因(两大原因): 一、主导经济支点的倒台:三国分立是东汉末年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原先黄河流域是经济最发达的中心地区,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区。这个伟大强盛的中心地区带动了长江上下游地区(益荆扬)、西北地区(中外交流交易所)的经济逐步前进。(司马迁在《史记》中有相关描述)这就是说,黄河以外的地区经济落后。但到了东汉时期,大地主大豪强到处出现,说明经济已有发展,足以产生大的‘剥削者’。不过长江上下游的人力富力比起中心地区来相差是很大的,它只能作为依附者与中心地区相连系,从而得到自身发展的助力。所以当中心地区强盛的时候,长江上下游不可能在政治上脱离朝廷自立为国家,但当中心地区遭受大破坏不能起带动作用的时候,那就要发生一时的分立,汉吴两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二、军阀势力的破坏: 东汉末年,黄巾、黑山、白波等起义军在各处活跃之际,东汉政府加重州府权力,妄图扑灭起义力量。但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军阀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相互混战。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主战场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经济发展严重“畸形摧残”。以致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统一全中国。而反观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由于其受波及甚少,基本处于“一片宁静”。其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为以后的鼎立割据提供了“物资”。 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三国之前的总年数),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着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因为以上的原因,刘备占有的荆、益不仅是天下的最大地域的州,同时也是“物资”最丰富的州。本钱是三大势力中最大的。正因为如此局势将会彻底演变成“刘强,曹孙弱”而促使魏吴结盟的产生;也因为“荆州”具有的“战略、军事、政治、经济”四大融合利益关系可定位为政治中心,就是说“可定都之地”,这样不但不用因为政治定位益州而侵犯益州士族的利益,也可将“刘璋降部”迁出益州而着落荆州用于防备东吴而使荆州士族全力对付曹魏,同时又令蜀人治蜀而地方安稳,各不秋犯又各有所安兼能各尽所长。极有力于“隆中对”的全力发挥(只是指收复两京,即长安、洛阳)【隆中对最终目的只是收复京都并在中原固有‘一席之地’】) 这时的蜀面对的不仅是曹魏,还有孙吴。因此国政方针应当有所转变。 一方面以“李严(余观《三国志》、《后汉书》等所得,可称军事能手)为首”的“刘璋降部”驻守“荆南”地区发动牵制东吴策略; 一方面以“刘备为首”的刘氏主力驻守“荆北”,可做两手出击:一、集精锐出宛、洛击兖(曹魏两大基地之一);二、收流寇,迂回游击豫(滋扰策略)【据《三国志》记载,襄樊战,关羽击溃于禁军,宛洛许昌一带原本“沉寂的流寇”突然“奋起”。可惜因为关羽的“败亡”而“瞬间消息”。其实关羽归根到底没有好好利用】 一方面以“魏延为首”的驻守汉中。作“出秦川”的准备或“子午谷奇谋(政治角度上在“跨有荆益”的情况下,其策必成,否则当败) 一方面以“马超为首”的凉州部,攻占“武都”并驻守,一来与汉中“遥相呼应”;二来与汉中成“犄角之形”钳制“陇西地区”;三来间断曹魏与羌氐两大胡族的联系,再冀凭马超在羌氐的信望与之缔结友好进行“反手”凉州的活动。 如斯如斯,则汉室可兴!王业可成! 补充: 备注: 滋扰策略(注解:即扰乱、骚扰、突袭等活动,一来使敌人疲惫,二来使敌人断绝发展空间)兵法中最流氓又最有效的招数。 改正:“瞬间消息”的“息”端正为“失”(对不起,打错字,请原谅!)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