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复姓 息夫,在中国这姓氏也屈指可数,我家几十代单传,但是我却不知道我息夫姓氏的来源,所以请教各位了

2025-04-07 05:18:3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少典氏第五十一代、黄帝轩辕氏第四十代盛伯:
盛伯之後入于齐有,盛氏、成氏、痛氏。榖灭于齐。滑灭于秦。息灭于楚。巴灭于晋。项灭于鲁後有,谷氏、小谷氏、滑氏、滑伯氏、息氏、息夫氏、巴氏、通氏、项氏、刘氏。
~
东汉汝南郡南顿县(今项城)人应劭著《风俗通义》载:息夫氏,息公子边为大夫,因氏焉。
汉有光禄大夫息夫躬,见《汉书·息夫躬传》。
另外《全唐诗》257卷收录《冬夜宴萧十丈因饯殷郭二子西上》诗一首。作者息夫牧,为萧颖士门人。
~
我查了一下,中国古代复姓里的确有[息夫]这个姓,但是现存的仍在使用的复姓中没有这个姓,也可能是调查的时候由于人太少而没有被取样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回答2:

《唐韵》相卽切《集韵》《韵会》《正韵》悉卽切,𠀤音熄。《说文》喘也。《增韵》一呼一吸为一息。 又大声叹曰太息。《战国策》闵王太息。《注》长出气也。《前汉·高帝纪》喟然太息。《师古注》太息之大也。又累气曰累息。《後汉·任延传》吏民累息。 一曰止也。《礼·檀弓》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注》息犹安也。言苟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辞。 又处也。《诗·小雅》无恒安息。《传》息,犹处也。 又生也。《周礼·地官》以保息六养万民。《前汉·宣帝纪》𠛬者不可息。《师古注》息谓生长。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长也。 又《礼·月令注》阳生为息。 又子曰息。《东观汉记》此盖我子息也。《战国策》老臣贱息舒祺,最少。又《尸子》弃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语。《注》姑,妇也。息,小儿也。 又出钱生子亦曰息。《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贷者,以国服为之息。 又劳也。《仪礼·鄕飮酒礼》乃息司正。《注》息,劳也。《释文》劳,力报反。 又休也。《周礼·春官·籥章》以息老物。《注》休息之也。又《冬官·考工记·梓人》张兽侯,则王以息燕。《注》息者,休农息老物也。 又《释名》息,塞也,塞满也。 又国名。又新息县,本息故国,徙於东,故加新字。《左传·隐十一年》息侯伐郑。《注》息国,汝南新息县。《释文》一本作鄎。又安息,戎国,去长安万六百里。《风俗通》戎类有六,五曰鼻息。 又土自长息无限,曰息壤。《山海经》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又姓。《姓苑》今襄阳有此姓。又【息夫】,复姓。 又叶私列切,音屑。《苏轼·游香积寺诗》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幽寻恐不继,书版记岁月。 从心从自,自亦声。《徐锴曰》自,鼻也。气息从鼻出。会意。
这是找到的古文 - -
擦……我真服了了,息夫这姓氏是古代复姓……你这还单传的……佩服佩服……

回答3:

息夫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姓氏,据《姓氏考略》记载,息夫氏源于地名,属于以居地为姓。古代有一个地方叫做息夫,据说那里有人以地名为氏,称为息夫氏。后来,有一些人为了区别于同姓的地名,就开始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姓,称为“某息夫”。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息夫氏源于姬姓,属于周文王之后裔。不过,具体的说法可能因地区和家族而异。
由于息夫氏比较罕见,可能并不是很多人了解这个姓氏的来源,建议您向当地的姓氏专家或者历史学家咨询,他们可能会有更详细的信息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