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放射性是怎么一回事?

2025-04-19 22:57: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放射性是由于原子核内有过多的能量而呈现一种不稳定状态,通过射线的形式释放过多的能量。在α、β、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是高能光子流。而α衰变产生α射线和β衰变产生β射线。α衰变和β衰变时元素的种类会发生变化,因为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核流,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所以发生α衰变和β衰变时,新核的核电荷数会变化。一般元素发生衰变时三种射线都存在(同一元素的各个原子有的发生α衰变,有的发生β衰变,同时产生γ射线)。

回答2:

某元素自发放出α、β或γ射线,这种过程叫做衰变,我们称这些元素为放射性元素。

回答3:

放射性元素蜕变成另一种元素时释放出粒子,就是元素的放射性。

回答4:

回答5:

放射性元素是能够自发地从原子核内部释放出粒子或射线,同时释放出能量,最终衰变形成稳定元素而停止放射的一类元素。刚才所说的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而这一过程叫做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元素可分为天然放射性元素,如锕、钍、铀等,和人工放射性元素,如钚、镅、锔等。其中天然放射性元素是指最初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包括钋、氡、钫、镭、锕、钍、镤和铀等。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首先发现了铀的放射性,1898年居里夫妇用自制的电离室和静电计,用定量测量放射性的方法,对已知元素进行了普查,发现有些矿物的放射性比纯铀或纯钍还强。他们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一种放射性比铀强400倍的新元素钋。接着,居里夫妇等又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放射性极强的另一种新元素──镭。1899年法国科学家德比埃尔内从铀矿渣中分离出放射性元素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