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柏科刺柏属常绿乔木,树冠圆柱形,老则圆头状。大枝直立,小枝下垂。叶全为条状刺形。球果球形,熟时淡褐黑或蓝黑色。花期5月,果次年10月成熟。变种及品种有:
日本杜松:为匍匐性变种。
线枝杜松:具长线状下垂小枝。
分布:
分布在我国北方各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海拔500米以下之低山区及内蒙古乌拉尔山海拔1400米地带,河北小五台山、华山,山西北部以及西北地区海拔1400~2200米的高山。陕西榆林地区的神木、府谷有天然次生林。
生长习性:
为强阳性树种,上方需充足光照,有一定的耐荫性。性喜冷凉气候,比圆柏的耐寒性强。主根长而侧根发达,对土壤要求不严,能生于酸性土以至海边在干燥的岩缝间或沙砾地均可生长,但以向阳湿润的沙质壤土最佳。
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
枝条斜展,小枝下垂,树冠圆柱形,姿态幽美。在北方园林中可搭配应用。对海潮风有相当强的抗性,是良好的海岸庭园树种之一。
繁育技术:
播种、扦插、嫁接方法均可繁殖。
播种繁殖:杜松结实量小,两年成熟。第一年球果青绿色无发芽力,第二年种子成熟后转为褐黑色,采种要严加区分。球果采集后堆沤,使种子与果肉分离,冲洗去杂。杜松种粒坚硬,发芽困难,应沙藏催芽处理。春季早播,过迟幼苗出土后遇干旱高温季节,易发生日灼,而使育苗失败。
嫁接繁殖:是榆林地区繁殖杜松的主要方法之一。用沙地柏作砧木,接穗选择生长健壮的杜松侧枝顶梢为好。嫁接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接时砧木主干不去掉,过长者可摘去部分顶梢,接后伤口不能进水,否则影响成活。第二年从伤口处剪掉砧木上部枝条即可,一般嫁接成活率可达70%~90%。
扦插繁殖:杜松生根困难,为促进插穗生根,陕北采用高温催根法,即选15~25厘米的当年生侧枝顶梢,去掉下部1/2叶片,在温室苗床内,铺好增温电热丝,然后按株行距6厘米×10厘米插入插穗,为保证温湿度稳定,上面再搭设小拱棚,保持20~25℃,生根后再移入圃地培育,一般成活率可达70%~80%,为培育大苗可再进行移植。
该树是梨锈病的中间宿主,应避免在果园附近种植。
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