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日,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最终结果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颁布揭晓。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所做出的贡献。
本世纪以来,算上少数后来取得美国国籍的日本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已有18人,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位诺贝尔奖得主。2001年,日本政府在当年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在提出这一目标前,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日本仅有9位得主。如今,日本政府提出的“50年30个”的目标已经实现大半。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日本人近年来连续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日本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二是常存的危机意识;三是对培养年轻科研人才的重视。这些也是值得中国科研界学习借鉴的地方。
诺贝尔科学奖主要颁发给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始创新性成果,而基础研究成果从出现到获得高度认可通常需要相当长时间。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世纪40年代以来,全球诺奖得主取得诺奖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龄是37.1岁,而他们获奖时平均年龄是59岁,从出成果到得奖平均等待22年。本庶佑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免疫抗体,他的主要成果是1992年获得的,从出成果到得诺奖等待26年。
因此,那些追热点、快出成果的急功近利式研究也许会有很多论文发表,但可能永远获不了诺奖,因为是建立在别人研究基础上。现年76岁的本庶佑获奖后在记者会上表示,希望他这次得奖能够进一步加速基础医学领域的发展,给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带来勇气。他说,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但研究成果要回馈社会耗时较长,期待社会能够更加宽容地对待基础研究。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虽然近些年来诺奖大丰收,引起世界瞩目,但日本各界却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发布一份《科学技术白皮书》,总结日本的科研实力和存在的问题,并与全球主要国家进行比较。近年来,《科学技术白皮书》多次声称,日本科技创新力正出现衰退。
2018年度《科学技术白皮书》提到,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只有日本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减少,从最高年份2004年的约6.8万篇减少到2015年的约6.2万篇;全世界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高质量论文中,日本占比从世界第4位降至第9位;在政府科研预算方面,日本2018年的投入只是2000年的1.15倍,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增长最少。
因为诺贝尔奖是科学家最高的赞誉,但专家表示,诺贝尔奖奖励制度跟不上现代科学的发展
因为
很多对科学的发现在当时是不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在时间的沉淀后,真理被检验出来了,所以
诺贝尔奖会颁给了很久之前的研究成果
因为之前的诺贝尔奖都容易帮发给死人,因为对于前人我们还不能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