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度,人们会想到宝莱坞电影,想到欢乐喜庆的印度舞蹈,也会想到充满咖喱味的印度料理。 在人文风情的背后,印度社会从古至今难以更改之物,就是以血统来区分社会等级的种姓制度。
这种举世闻名、等级严格、也堪称臭名昭著的制度,可谓是世上罕有之物,他坚持数千年的顽强生命力,更是令人瞠目结舌。种姓制度之下,形成了等级森严、各等级世代相袭的局面,人们一出生就已经被这个社会定上了社会标签。
那么,印度的种姓是永恒不变的吗?低种姓者是否可以通过立功或者赚钱,来提高自己的种姓呢?
种姓制度其实就是外来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政权的需要,最终所形成的一种固定、僵化、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这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将印度人划分成为了4个等级。
第一等级的婆罗门,为僧侣贵族;第二等级的刹帝利,是负责守护婆罗门的军事武装集团;第三等级的吠舍,是为前两个阶级劳动服务的劳动阶级,他们已经不具备政治特权;第四等级的首陀罗,是从事着低贱职业的奴隶阶级。
除此之外,在印度社会中最为低等,甚至都不属于贱民的达利特,直接被排除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之外。在印度,这部分身份的人地位之低,甚至不被认可为人。
由于种姓制度环环相扣,又覆盖了印度的社会、宗教、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这套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俨然成为了印度社会中钢筋铁骨一般的存在。哪怕独立之后的印度在法律上宣布了废除种姓制度,但是实际上,种姓制度依然存在于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
那么唉,既然种姓制度如此重要,第一种性的印度人有可能提高自己的种姓等级吗?还是有的。低种姓的印度人能够通过独有的“梵化”方式,改善自己被先天赋予的种姓身份,提高自己的社会身份。
所谓“梵化”,在印度梵文中就意味着,低种姓需要遵循高种姓婆罗门特有的生活方式,获得向上级种姓等级攀爬的机会。
想要真正的“梵化”,就需要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首先,低种姓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职业来进行“梵化”。印度低种姓所从事的职业多为理发、接生、搬运死牛、看守火化场等被视为不洁的职业,因此,他们想要进行“梵化”,就必须改变自己原来的职业,从事高种姓的“洁净职业”。
其次,由于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的种性所吃的食物不同,想要彻底“梵化”,必须做出饮食习惯上的改变。印度低种姓所吃的食物为被视为不洁净食品的荤食,比如鱼、肉、辣椒等。
高种姓所吃的食物为“洁净食品”的素食,比如牛奶、水果蔬菜等食物。所以,只有当低种姓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成为像高种姓一样的素食者,才能达到“梵化”的目的。
最后,想要成为高种姓,低种姓必须抛弃自己的生活习俗,再通过改变种姓名称和迁移居住地,达到“梵化”的目的。种姓制度基本上是依靠种姓名字来辨别种姓等级的高低。
所以,低种姓想要改变自己的身份,就需要离开知晓自己身份的居住地,然后改变自己种姓的名称,在生活习俗完全转变为高种姓,完成“梵化”过程。
但是以上几点,必须建立在低种姓有财富积累的经济条件之上,如若低种姓没有可靠的收入来源,他们连维持生计都成了问题,根本没有办法实施以上的“梵化”过程。
所以归根究底,只有当低种姓通过某些非常规的方式积累了大量财富,又或者是当高种姓的男子愿意娶低种姓女子为妻之时,他们才能在提高经济与政治地位以后,再通过“梵化”的过程提高自己的种姓。
这是一个极为艰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在过程中不能出一点儿差错,几代之孙也要足够争气,才有完成的可能。所以,改变种性对于印度人而言,可谓是难于登天。
不能,在他们那里,这种东西就像是一种烙印一样,一生都摆脱不掉。
基本上可能性很低,印度的种姓制度是让人绝望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不接受低种姓的人,通过自身努力来跨越种姓。真要改变,恐怕需要整个制度的打破才可以。
几乎是不可能。印度的种姓等级是生来就已经确定了的,首头陀和贱民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根本就不可能摆脱生命的印记,他们也不可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资料去提高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