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冬枣种植密度?

2025-04-07 19:54: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冬枣的种植密度与结果期的早晚、立地条件及管理水平有关。如立地条件好,水浇条件好,有充足的肥源,可以将冬枣种植密度适当小一点;反之,密度可以适当大一些。要求冬枣园尽早获得高效益,可将冬枣种成密植果园或者计划密植果园的种植形式。
多数专家的研究,果园覆盖率达到70%~80%,叶面积系数达到4~5才能实现果品的优质丰产。栽植密度越大,达到上述指标的年限越短。稀植大冠树要10年左右才能达到上述丰产指标,密植园3~5年就能实现。密植园能充分发挥果园前期群体优势,叶面积迅速扩大,同化功能强,营养物质积累多,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快,可提前结果并缩短进入丰产期的年限。冬枣是鲜食品种,只能人工采摘,适宜小冠密植。密植园树体矮小,便于修剪、施肥、浇水、摘果、喷药等果园作业,减少生产成本,利于枣园增效。冬枣有当年栽植或改接、当年成活、当年成花、当年结果的特点,密植园能充分发挥冬枣的早实特性,达到早结果、早丰产。
目前密植园的栽植密度一般株距1~3米,行距2~5米。笔者近几年对不同栽植密度的冬枣园进行调查,密度为1米×2米、2米×2米的枣园,前期产量高,由于不能及时调整果园的群体结构,使果园过早地郁闭,果品产量和质量均呈下降趋势且病虫较难控制。3米×4米、3米×5米的栽植形式,前3~5年冬枣产量低,但树形容易培养,树体和果园的群体结构较好,枣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笔者认为冬枣目前仍是市场前景好,效益较高的果树品种,建园后尽快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是栽培者的愿望。为此,栽植密度2米×2米或1.5米×2.5米,如管理水平较高也可栽成1米×2米的密度,此种植形式为计划密植形式,将果树培养成永久株和临时株,永久株按计划树形整形,3~5年以培养树形为主,结果为辅,临时株栽植成活后,就可以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强迫幼树提前结果,通过适时间伐临时株,最后改造成2米×4米,3米×5米密度的小冠形冬枣园,较好地解决了密植果园前期产量上升快,后期果园群体结构郁闭产量下降及稀植果园前期产量和效益低的矛盾。
从实践看,果园的行向以南北向较好,南北行向树与树之间遮荫少,光照均匀,通风透光好,适宜冬枣的生长发育,遇到大风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南北行枣树受害相对较轻。
关于枣园正方形与长方形栽植形式,哪个较好?笔者认为南北行向栽植的枣园宜采取行间大于株距的长方形栽植形式。果园良好的群体结构必须是行间要有1~1.5米的通风透光带,长方形栽植的树冠造形为东西扁形树冠,受光面积大,正方形栽植只能造形为南北扁形树冠较同密度的长方形栽植的受光面积小。长方形栽植的果园群体结构合理,通风透光好,利于果树的生长发育,并利于抑制果园病虫害发生和蔓延,对提高冬枣的产量和质量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