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火车站上的“兰州”二字是请甘肃天水籍著名的书法家张邦彦先生写的。他的书法字写得非常好,在当时也是一位很优秀、很有名、很有威望的一位书法大师,他被称为“简牍之父”。
因为汉字演变的原因。在我国解放后,很多字体被规范成简体字,在那个阶段,很多简体字处于不断定型的过程中,所以在当时那个时期,很多汉字还不能作为最终的书写标准,因此大家才会把“兰州”二字误以为是错别字。
扩展资料:
兰州站已发展成为连接陇海、兰青、兰新、包兰4条铁路干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客运一等站,并成为甘肃省、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靓丽窗口和兰州铁路局客运工作的示范车站。
便民设施
2011年2月起,兰州站开辟学生购票专厅。
2016年2月起,兰州站开设中转购票候车处,中转旅客无需重复出站安检。
2017年4月起,兰州站新增人脸识别系统,助旅客快速进站;同年12月,兰州站售票窗口可微信扫码支付购票。
2018年3月起,兰州站站前广场开展共享汽车业务。
客运流量
2017年10月1日,兰州站发送旅客量为8.7万人次。
2018年7月1日至8月2日,兰州站发送旅客量为271.64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量为8.49万人次。
“兰州站”这三个字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张邦彦先生所写的。
兰州站的进站口、出站口都是张邦彦的书作,张邦彦在书法界也很有威望,被称为是“简牍之父”。兰州站的时候,会发现“兰”字,第一横是最长的,但是平时书写汉字的时候,“兰”字最长的应该是最后一横。
兰州的“兰”写成上长下短其实主要的原因是解放后,很多字体被规范为简体字,包括兰州的 “兰”,这与历史上的繁体书写有很大出入,所以刚从繁体书写转入简体书写的书家们,就会在这个时候书写出很多“不规范”“不统一”的书写形式,就跟当时六国文字不统一类似。
扩展资料:
张邦彦与简牍书法的渊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简牍书法的创作和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甘肃的书法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张邦彦、赵正、徐祖蕃等人身体力行,成为当代汉简书法研究和创作上的代表人物。
甘肃书法工作者对本土书法资源的研究和取法更为自觉,研究、取法简牍书法成为甘肃书法界的普遍意识,已经形成了一批热衷于简牍书法创作、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从书体上看,既有纯正的秦简、汉简隶书、古草、帛书等,也有吸收简牍书法元素进行创作的隶书、章草等。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我国唯一有错字的火车站,享受“委屈奖”,真是当初写错了吗?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甘肃简牍书法作品选
张邦彦
张邦彦(公元1914年——1988年),字粲卿、石帆。甘肃天水人。张邦彦生于天水北城门张氏家族。张氏家族是古秦州向以琴书传家的名门大家。家族学人功名层出,书艺代有传人。据今流传作品可览的,自清代同治年至今五世相继,享誉百年。以先祖遗风及家庭熏染,特别是其祖父鸣珂翁的启蒙与教导,加之张邦彦的智敏勤奋,奠定了他博学广识且深厚的书法基础。
张邦彦生前曾参加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1984年,先生应文化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之邀,为全国四大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书写了《麦积山石窟维修记》碑并篆碑额,此碑嵌于麦积山一号窟和东门之间石壁上。至今兰州火车站“兰州站”和“进站口”、“出站口”都是他的书作。先生多次为省内外出刊的书法、绘画专辑题名,如香港《文汇报》副刊“中国书画”,湖南出版的《当代楹联墨迹选》等等;为各省、市等文博单位恭贺的书法作品,均被列为当地馆藏。他曾应邀为故宫博物院成立60周年所书大字“国宝荟萃,文物大观”,受到全国书家的一致好评。
在参考资料的第二部分,第四段,第三行。
明显是春哥写的~春哥纯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