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早在1960年就已经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测绘活动,而且当时的测绘活动是一个非常精确的活动,当时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活动,从那一天开始就说明我们国家的卫星技术以及测绘技术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而在2020年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最精确的测试,这一次更是告诉了全世界,只有我们国家才掌握了最高尖端的测绘技术,以及我们卫星的精确度才是最高的。
2020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正在进行,吸引全球目光。为世界最高峰定位置、量“身高”的行动,在人类历史上已进行了多次。史料证明,我国最早对珠峰进行了测绘活动。
名称之争背后的测绘史
“最先发现珠穆朗玛峰的,是居住在西藏南部的藏族同胞,他们给予这个峰以名称。但是把这个山峰,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在地图上的,则是1715至1717年到西藏地区测量的我国测量队员胜住、楚儿泌藏布和兰本占巴。”
写下这段话的,是已故著名地理学家林超。他在1958年发表的论文《珠穆朗玛峰的发现与命名》中指出,西方世界普遍认为是英国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了珠峰,并将其命名为“埃佛勒斯峰”。然而,“这是一种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傲慢。”
林超写道,从1851年到1865年间,英属印度测量局从印度境内采用大地三角测量法对珠峰高度进行遥测。时任局长安德鲁·沃却“‘慷慨’地以此峰来纪念他的上司前任局长埃佛勒斯”,这便成了西方对珠峰名称百余年错用的起源。
但西藏人民却早就赋予过这座山峰本地的名称。对此,欧洲人也是心知肚明。1922年,英国探险队在珠峰实地考察后在伦敦报告时称:“西藏人称埃佛勒斯为珠穆朗玛……显然这是该峰正确的名字。”
但此后,欧洲人却并未改正“埃佛勒斯”这一错误名字的使用。
“珠穆朗玛”之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绘制的《乾隆十三排图》,这幅地图则是依据成图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绘制的,其中,“珠穆朗玛”被写作“朱母郎马阿林”。林超文中指出首先对珠峰进行测绘的胜住等三人参与了这幅地图的绘制。
故宫馆藏仪器实证300多年前的测绘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尊四游标半圆仪。使用时,将其游标与所测物体相交成三角形,应用比例关系可获得被测物体的高度或距离。
“它代表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测量技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说,300多年前,胜住、楚儿泌藏布和兰本占巴入藏的行囊中,便带有这件仪器。
其时正逢清康熙年间。周乾介绍,清康熙帝亲政后,先后平三藩、收复台湾、讨伐准噶尔,地图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发现当时的地图与实际有出入。在传教士张诚、巴多明的建议下,康熙决定于1708年起重新测定全国地图。1715年前后,胜住等三人被派往西藏。
这是我国首次用现代测绘技术对西藏地区进行国土测量,其中就包括对珠峰的测定。
这次测绘行动在《清史稿》《清实录》等史料中均有记载,而最直接的史料证据则是《皇舆全览图》本身。图中,珠峰以山形符号被标出,其名字中的“朱母郎马”为藏语发音,“阿林”是满语中的“山”,位置被放在图中北纬26度40分、西经29度10分,约合现在东经87度18分。
林超在论文中指出,这个位置和当代测量结果(约北纬27度59分、东经88度55分)有出入,“但该地区山川地势的相对位置是清楚准确的。”
站在这张1:130万比例尺的地图前可发现,珠峰地区的诸多地名与今天相似。山形符号附近有三条分支,分别代表中、东、西绒布冰川。这些冰川海拔均在5500米以上,在今天也只能徒步到达,足见300多年前测绘人员深入珠峰地区的程度。
遗憾的是,珠峰高度在图上并未标出。周乾认为,清廷制图完成后成果秘不外宣,公开资料很少,而战乱也使一些史料流散海外。随着研究资源进一步丰富,相信会有机会获得当时所测的珠峰具体高度。
即便如此,故宫内诸多藏品还是侧面证明,胜住等人尝试对高度进行了测定。除了四游标半圆仪,一尊铜质御制方矩象限仪也可用来测量物体高度和与参照物的水平角。
测量中使用了桑逊投影法等西方现代测量技术,一些仪器也为欧洲制造。但周乾说,我国在部分舶来仪器中加入了自己的技术特色。如1714年制作的御制铜镀金星晷仪分为上下两重盘,上盘周圈刻有我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在求得时刻的同时,还可知道当日所处的节气。
为人类拓展认知疆界 为珠峰正名
“《皇舆全览图》可以说是关于珠穆朗玛峰测量最早的历史文献。我国测定珠峰的时间比西方早了近140年。”周乾说,1952年,我国正式将这座世界最高峰命名为“珠穆朗玛峰”,这也与《皇舆全览图》依照当地藏语传统发音命名的原则相同。
而珠峰南坡所在国尼泊尔也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于1951年首次将“埃佛勒斯峰”改为了“萨迦玛塔峰”,这在当地语言中有“高达天空的山峰”之意。
世界最高峰,终于找回了她在历史长河中的真名。
在珠峰两侧,中尼两国当地居民一直将珠峰视为一座神圣的山峰。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山脚下便已围绕这座高峰产生了许多悠久传说。“珠穆”在藏语中为“仙女”之意,当地人认为珠峰是五仙女中的第三位。
直到300多年前,中国测绘人员作为历史的先锋,首先将人类科学认识世界的边界拓展到了世界最高峰脚下。
《皇舆全览图》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它也是当时世界上范围最广的实测地图。英国近代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之《地学》中明确指出,清康熙时期绘成的地图无疑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且比当时欧洲所有的地图要更好、更准确。
我国在1960年就派出科考队进行珠峰的考察。同时也在北坡登陆珠穆朗玛峰最高顶。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并且取出了相应的化石。
1975年又派出一只庞大的科考队,对珠峰进行全面的科考研究。
1709~1711年,康熙命令当时的驻藏大臣测制西藏地图,可惜未留存下来,图上是否有珠穆朗玛峰很难推测。公元1714~1715年,清政府从北京派出曾在钦天监学过数学的理藩院主事胜住、喇嘛楚尔沁藏布和兰本占巴,专程进入西藏地方测绘地图。他们在当时交通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直接深入到珠穆朗玛峰下,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它的位置和高度进行过初步的测量。在康熙五十六年,即1717年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上,便明确地标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并定名为‘朱母郎马阿林’。这份地图1719年制成满文铜版,1721年制成汉文木版,1733年又在欧洲制成法文地图。在这些地图上,珠穆朗玛峰以满、汉、法等不同文字出现确定了它的名称。这份地图,可以说是关于珠穆朗玛峰最早的历史文献。如果说对珠穆朗玛峰的发现是指把这座山峰第一次测量并记载标明在地图上的话,那么胜住、 楚儿沁藏布和兰本占巴3人,应该最有资格被称为最初的发现者。此外,1744年的《大清一统志》上也载有‘朱母拉马山’,1761年的《水道提纲》载有‘朱母郎马’,1760~1770年的《乾隆十三排地图》上标为‘珠穆朗玛阿林’,1795年的《卫藏通志》为‘珠木朗玛’,1822年的《皇朝地理图》和1844年的《大清一统舆图》上都标名为‘珠穆朗玛’。” 《九死一生攀高峰》李致新·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34℃。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