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上,曾经兴建了无数座辉煌的殿宇楼阁,不过这些建筑大多以木质材料为主,历经沧桑变幻,留存到今天的已经十分稀少。目前各地能看到的木结构古建以清代居多,明朝原构已经弥足珍贵,而宋元辽金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因其罕见几乎全部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是俗称的“国保”。更早的唐代建筑就更是稀世瑰宝了,它们全部都在山西一省。以前人们曾长期有山西四大唐构的说法,指的就是山西唐朝木结构建筑共有四处,不过近年来有一处唐构确从名录中消失了,四大唐构变成了三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以前的山西四大唐构是指同处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运城市芮城县的广仁王庙大殿,以及长治市平顺县的天台庵弥陀殿。前三者年代基本清楚,最后一处唐构以前学者们只是根据其形制推测断定是唐朝中晚期修建的,但一直没有确定其始建时间。近年来,因为这一建筑墙体严重开裂、梁柱也开始明显倾斜,处于濒危状态,人们决定对其进行全面落架大修,将其主要木构件编号拆卸、整体建筑加固后再重修复原。这一大修不要紧,却在梁柱上找到清晰的题记,彻底弄清了它的年代问题。
在弥陀殿大梁上的题记记录了其初建时间为天成四年九月二日,“天成”是五代后唐时的年号,天成四年相当于公元933年,表明这一建筑是一座五代早期建筑,而不是人们一直认为的唐代遗构。除了始建记录以外,题记上还有它历次大修的记载,在金朝大定元年、元朝至大四年、明朝景泰六年、清朝康熙九年这座建筑都经过大规模整修,不过主要部件没有做更换,完全遵循了初建时的规制。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专家对天台庵弥陀殿是唐构的判断,是通过它深远的出檐有唐式神韵、内部的梁架和柱头、转角辅作也具有明显唐代结构的特征来断定的。
它虽然已经确定不是唐朝建筑,不过却完整了保存了唐代佛寺殿阁建筑的特点,且殿旁还有一通货真价实的唐代石碑,显示着这座天台宗佛寺曾经的辉煌。和其他几座山西唐构一样,天台庵弥陀殿能够幸存到今天,也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偏僻,远离交通要道和名城大邑,千年来默默地矗立在乡间山野,接受附近村民的香火供奉,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最初发现它也是由于建国初期的几次大规模文物普查,1956年将其列为文物建筑时还没有意识到其珍贵之处。直到1973年,原山西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柴泽俊先生在多次实地勘察此地后,推断其为一处罕见的唐朝木结构建筑并让县里妥善保护,这才开始引起国内学术界命运,当时这里已经被乡民占用,如果不是专家提醒,其后来的命运还难以预料。弥陀殿一直到1988年才列入“国保”,就其珍贵程度来说算是很晚的,也许是山西古建确实太多,要是在其他各省重视程度会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