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世纪中叶,农学家贾思勰 所著的《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谈到"河东染御黄法"时说:"碓(提手旁+寿) 地黄根令熟,灰汁和之,搅令匀;掐取汁,别器盛。更(提手旁+寿)滓使极熟, 又以灰汁和之如薄粥。泻入不渝釜中煮生绢。数(走字底+回)转,使匀,举看 有盛水袋子,使是绢熟......"按地黄根中所含的有机染料是一种媒染染料,染色时 必须靠金属媒染剂形成色淀才能固色, 此处使用植物灰汁就是因为其中含有金属 媒染剂的缘故。从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织物中,有彩色套印花纱及多次 套染的织物,据分析共有36种色象,反映出当时的染色已达到高度水平。中国 古代提取蓝靛的技术在中世纪经中亚传入欧洲,直到人造合成染料以前,始终是 欧洲染色与印花主要染料之一。
早在汉代,宫中就有被称作“赫踬”的纸,孟康注说它为“染了红色的薄小纸”。三世纪后,普遍用黄纸染纸。晋荀勖整理的汲冢竹书就用黄纸抄清。东晋桓玄下令用黄纸代简。据记载,古代染纸用的是一种叫黄蘖的植物,用黄蘖法浸染纸叫“入潢”或“潢染”。二世纪末叶,刘熙在《释名》中就已把“潢”解释为“染纸”。黄蘖汁色黄,有防虫蛀的特效。以此汁染过的纸略呈黄色。五世纪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有“入潢”一节,专门叙述了以黄蘖染纸的方法:将黄蘖浸入水中,得新鲜汁液,再将泡过的黄蘖捣碎煮开,倒入布袋,挤出汁液。经过三次捣煮,将捣煮的汁液与新鲜的汁液混合在一起,成黄色液体,用以染纸,可以防虫蛀。敦煌石室保存的唐代经卷,多数是经过潢染后而呈黄色的。这种经过入潢处理的纸卷,保存了一千多年以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宋代的书籍用纸经过入潢处理的减少,但某些卷轴形式的藏经,其用纸仍采用上术方法浸染。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直接在制纸原料中增加防腐剂、防虫剂了。如宋代以后就出现过在造纸原料中添加红汞来制作防蠹纸的做法。
刚买来的衣服,放到盐水里泡一泡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