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石头是用什么粘接起来的?古代是没有水泥沙浆和瓷砖粘结剂的

2025-04-09 23:18:3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宋代以前是用黄泥浆,宋代以后,石灰砂浆才逐渐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筑城墙时,广泛采用石灰砂浆和糯米汁一起搅拌后作胶结材,这样大大增加了胶结力,明长城不少地段的砌筑,均用糯米汁掺拌砂浆,直到今天,砖缝的砂浆粘结力仍很坚固。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

明代时期的长城,主要是用一种叫做夯土的材料进行建造的。这种夯土的制作方法主要是用红泥,粗砂和石灰块进行融合而成的。

后来在对长城进行修补的时候,换了一种叫做糯米汤的材料,这种材料的粘性可以说是非常的强劲,这东西是最佳的选择,长城屹立不倒有它的功劳。

糯米汤的粘合力超乎人的想象,所以说,它被广泛的用于粘合建筑,糯米汤完全不亚于我们现在的材料。

长城的城墙

长城的城墙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

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7、8米,底部厚约6、7米,墙顶宽约4、5米。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1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