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爱晚亭都有怎样的传说

2025-04-05 05:41:4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历史传说长沙的爱晚亭有八柱重檐,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石方柱,天花彩绘藻井,蔚为壮观。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是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而改名为爱晚亭,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还有一个传说是说亭名“爱晚”是诗人袁枚改的。据说袁枚拜访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罗典瞧不上他的为人,闭门不见,又听说袁枚认为亭名“红叶”太俗,不如取“停车坐爱枫林晚”诗意改作“爱晚”,遂改。

亭内有一横匾,湖南大学校长李达邀请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字,写“爱晚亭”三字,亭中方石上刻有张南轩和钱南园游山的七律诗,称“二南诗”。爱晚亭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

扩展资料

爱晚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适宜3月-5月、9月-11月去当地游玩。爱晚亭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

爱晚亭经过同治、光绪、宣统、民国至建国后多次大修,逐渐形成了当前的格局,与陶然亭、湖心亭、醉翁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晚亭

回答2:

  你好, 爱晚亭位于岳麓书院后青枫峡的小山上,为一重檐八柱方亭。爱晚亭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建。原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年间重修 。光绪、宣统时,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又有修葺,于亭中刻题记曰:“宣统三年秋,补葺爱晚亭,刻南轩、南园二先生诗,并征罗鸿胪故事,书‘放鹤’二字,以永嘉游。”南轩 即南宋时岳麓书院山长张木式;南园为清代钱沣。他们的《青枫峡诗》和《九日岳麓山诗》均 刻于亭内方石,题名“二南诗刻”。五十年代后,爱晚亭又两度重修,现亭额“爱晚亭”三字为毛泽东手书。

  “爱晚”亭名究由何人所改,或曰何人最先所题,这笔官司还有人在打。《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中说:真正的改名者应该是毕沅,而不是袁枚。罗典的《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有一条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据现有资料,知袁枚访问岳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一月二十七日。红叶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晚于袁枚访问时间八年。这样说来,袁枚改亭名似不可能。毕沅字秋帆,当时任湖广总督。毕与罗有多年的交谊,常有诗唱和,也常到岳麓山爱晚亭一带游览。“爱晚”为毕所易也未可知。

  传说与考证并不重要,就亭名本身而言,“爱晚亭”确实比“红叶亭”、“爱枫亭”更佳 。亭自秦汉时作为旅人停憩之所渐变为六朝以后作为雅人的游宴之所,亭名一事便至关重要。然好名难得。洪迈《容斋随笔》有云:“立亭榭名,最易蹈袭,既不可近俗,而务为奇涩亦非是。东坡见一客云近看《晋书》,问之曰:‘曾寻得好亭子名否?’盖谓其难也。秦楚材在宣城外并江作亭,目之曰‘知有’,用杜诗‘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消客愁’之句也。王仲衡在会稽,于后山筑亭,目之曰‘白凉’,亦用杜诗‘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日凉’之句,二者可谓甚新,然要为未当。”今“爱晚”一名,典出名句,又切亭之环境,不俗不涩;如前之“红叶”、“爱枫”则太直太俗,洪迈所举“知有”、“白凉”二亭名,虽新奇,却过于晦涩。好的亭名如“醉翁”、“陶然”之类,令人一见生喜,品之又有不尽之余韵。或许因为“爱晚”亭名特佳,文人雅士所钟爱,就附会出袁枚或者毕秋帆改名的故事。而且这类故事古代所在多有,“马当神风助王勃”更富传奇色彩。亭以名传,名以人传,正是相得益彰。

回答3:

爱晚亭家纺,位于长沙宁乡历经铺.所生产的大豆被,玉米被,企俄鹅,竹碳纤维被,实际上全是棉花被,只是用的被套不一样而已.主打的恒温被,也是棉花.工商部门,税务局等政府部门去检查时,一般都是在一楼看一下,就被老板(史德林)或老板娘(姓成)带到前面的店里,让看被子,如果看中的是棉被,不会让他们直接拿货,而是要另外生产(因为现货全是假的,给政府部门的会单独生产几床).
爱晚亭家纺,四件套,全是从浙江温州进的布料,然后在三楼裁剪缝制成成品.布料没有任何检测手段.大件套,是直接从温州进的货,在四楼的一个小房间打包.
这样一个小作坊,居然发钱成了湖南省著名商标,实在可悲

回答4:

我从小就生活在那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传说。但是,现在居然杜撰了一些传说,都是牵强附会的、张冠李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