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

2025-04-09 08:07: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成为一个谜,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自焚。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削发为僧。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回答2:

明朝建文帝的最终归宿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存在自焚说、出亡说、出家说等多种说法。
说法1:自焚说。
被载入正史的是最先传出来的“阖宫自焚说”。
《太宗实录》记载说,朱棣攻破南京城,率领众人抵达金川门。“诸王文武群臣父老人等皆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看着身边几个内侍,他不禁叹息说:“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他?”遂“阖宫自焚”。
朱棣进宫后,到处寻找建文帝,最后在一片灰烬中找到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有人说这就是建文帝。于是朱棣令以皇帝的礼仪将其埋葬。夺取皇位这一年,朱棣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高皇帝弃群臣,建文嗣位,权归奸慝,变乱宪章,戕害骨肉,祸几及朕。于是钦承祖训,不得已而起兵,以清敦恶。不期建文为汉奸逼胁,阖宫自焚。”假惺惺地表明,自己不过是想要“清君侧”而已,自己没有想到会导致建文帝的自焚。
首先创“焚死”说的是清代的王鸿绪,他在其所著的《明史稿.史例议》中花了大量篇幅专门沦述建文帝必定焚死。此外,清代的学者钱大昕在作《万斯同传》的时候,也采用了这个说法。至于永乐年间的《实录》和清代修编的《明史》,也都是重复这个说法。建文帝自焚而死一说大有盖棺定论之意。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焚死说不可信,他们认为建文帝并没有丧生火海中。这些人从“正史”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另外一些蛛丝马迹。其中最能引起人们怀疑的即是《明史》。
《明史.恭闵帝本纪》中关于建文帝死亡的记载如下:“都城陷,宫中起火,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壬申葬之。”人们以此为发端,提出疑问:既然是“不知所终”,怎么能辨认出那个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就是建文帝?而既已发现了帝尸,为何又说是“不知所终”?这种自相矛盾的记载难道不值得人怀疑吗?
更有人认为这段话根本就是含混的诡语,因为“帝后尸于火中”似乎可以理解成仅仅得到了皇后的尸体。而乾隆年间补纂《明史本纪》称:“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则更为明确地道出当时根本就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不过“诡言”而已。
说法2:出亡说。
《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我"天子"玺(白石)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
万历二年十月,12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真假难辨。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种折中的意见。
说法3:出家说。
众多说法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是出家为僧说。有记载说,建文帝在南京城被攻破后出亡为和尚,晚年还曾经返回京师,去世后埋葬于北京西山。在《明史·程济传》中写道:“金川门启,济亡去。或日帝亦为僧出亡,济从之,莫知所终。”在《明朝小史》中的记述则更为生动:“高皇大渐时,封钥一小匣,甚固,密授帝,戒以遇危难始启。及靖难兵入城,启之,乃杨应能度牒也。遂削发披缁,自御沟中逃出。”
从此,建文帝以僧人身份四处流浪,直到朱棣死后才归来。建文帝在朱棣死后回归的故事在明代王鏊《震泽纪闻》及其他明代四家记述中有传奇般的记载。据说,这个流浪四方多年的老僧在宫内安然地度过了最后的日月,死后葬在北京西山,未加封号,号称“天下大师”。
记载这段故事的王鏊生于1450年,同“老僧”出现的时间相近,后来又做了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高官,其说大致可信。
关于建文帝并没有死的消息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这对朱棣来说震动自然很大。他当然知道,自己是冒着“夺嫡”和“篡位”的罪名登上皇位的,正式的皇帝在世或者出逃,对他的帝位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于是一方面他为了安定人心,不得不煞有其事地发布建文帝已死的诏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根据传闻中的蛛丝马迹苦苦寻觅。
关于朱棣寻找建文帝的故事也就自然有很多了。如《明史·姚广孝传》说,84岁高龄的姚广孝病危的时候,永乐皇帝亲自到广寿寺看他,他说:“和尚溥洽关押太久,希望能够放掉他。”溥洽是谁?就是皇宫里的主录僧,他就是传闻中替建文帝剃头改装,被认为知道建文帝下落的人。
这样一个和尚被关押16年,可见永乐皇帝对建文帝的下落有多么担心。《明史.胡荧传》则记载了永乐皇帝派遣胡荧暗察建文帝下落一事。永乐21年,以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通行天下州郡乡邑遍访建文帝下落的胡荧还朝时,已经就寝的永乐皇帝深夜召见他,直到四更才出。这再次暴露了朱棣的紧张。
还有人说郑和之所以下西洋,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郑和传》记载:“成帝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看来,朱棣自己也认为“不知所终”才是建文帝结局的最真实的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文帝的遗迹屡有发现,随之而来的便是新的疑问和新的谜团。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北大求学期间,居然在颐和园后面的红山上,找到了“前明天下大师之墓”;1928年的《艺林旬刊》还刊出了“明建文帝衣钵塔”及云南武定狮山佛寺塑造的“明天下大师像”的照片,照片的图注肯定地说:“天下大师者,明建文帝也。”看来,建文帝下落之谜,仍然会被史学家及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探究出来。
综上所述,建文帝最终下落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成为千古疑案。

回答3:

给外星人绑票了,想要地球人投降,但外星人想不到居然皇帝可以换,唉,他就这样被绑到外太空去了,也许现在还活着
希望采纳

回答4:

建文帝出家东明寺。

回答5:

靖难之变后,建文帝神秘失踪,下落不明,成为明朝第一悬案。对此,《明史》给出了三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一是阖宫自焚,二是流亡海外,三是逊国为僧。
在正史的文献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建文帝陵寝的记载,而且后来的崇祯皇帝也曾亲口说过建文无陵。如果是第一种说法,明成祖朱棣为了皇家的颜面也要厚葬建文帝,故第一种说法不成立。
至于第二种说法,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但是依据当时的科技水平,出海远行也有可能,毕竟有郑和下西洋的例子,但那有整个大明王朝做靠山。而建文帝想要出逃海外,肯定不能光明正大的出行,必须趁黑夜偷偷的出行,而当时的科技条件,黑夜出行的生存概率微乎其微,故第二种说法不成立。
  个人比较认可第三种说法,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到了贵州的一个寺庙当了和尚。据说,在燕王朱棣围城之后,建文帝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为防被俘受辱,建文帝决定自尽殉国。这时,突然有一个太监跑了过来,他告诉建文帝,太祖皇帝临终前曾经交给他一个密匣,并叮嘱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难,可以打开匣子。

  建文帝听后,急忙命这个老太监取来密匣,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三套袈裟,三张度牒,一把剃刀,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应文指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应贤、应能分别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杨应能、叶希贤。匣中还有一封信,上面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
  建文帝一看,便明白这是太祖皇帝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今天,传此密匣,告知自己剃发为僧从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开始了浪迹天涯的游行四方的僧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