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既是贬义又是褒义
褒义:处世经验:人情~。老于~。
引证: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五章:“多变的世故在他的额门上刻下了很深的摺纹。”
贬义:(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这人有些~,不大愿意给人提意见。
引证: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六章:“一种洞晓世故的敏感,使他清楚地看到:此一时彼一时也,情况不同,如何能够乱来呢?”
扩展资料
世故的反义词:天真、纯真
一、天真 [ tiān zhēn ]
解释: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
引证:瞿秋白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现在看来,这种小市民的虚荣心,这种‘剥削别人的自尊心’的态度,实在天真得可笑。”
二、纯真 [ chún zhēn ]
解释:纯洁真诚:~无邪。
引证:巴金 《一封未寄的信》:“你们是那么平凡、那么朴实、那么纯真,而且那么谦虚。”
世故”这个词是贬义还是褒义要看语境 作形容词时一定是贬义.作名词时可以用作褒义什么叫世故?
世故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物,是带有人情味的假面具.
世故是对客观的否定,是对主观的歪曲.
世故源于生活,却怎么也不像艺术那样高于生活.
世故有可耻的一面,但不可否认很多人都在津津乐道于世故结的甜果.
还有人说,世故的另一面叫通俗,谁读了谁懂,老少咸宜.
于此,我们不得不世故,不世故就是不合群,不世故就会得罪人,不世故就会像竹篓里的螃蟹永远无法爬到篓外,永远被别人牵制.
不世故的人存在过,那个救了狼的东郭先生,谁会体会他的善良呢?他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嘲笑吧?!
尽管如此,古今中外不世故的人仍然不少呢.诸葛亮不世故,七擒孟获,以德服人;马班邮路上的王顺友不世故,用简单而原始的方式传递大山内外信息与情意;“诗仙”李白不世故,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坚持“日心说”的哥白尼不世故,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地心说”……
不世故的人太具备勇气和胆识了,不世故的人尽管不会被所有人理解,一定于心是快乐的.
不世故是要与世故格格不入的,不世故不必伪装得可爱大方,不世故本身就光芒万丈.
而得意于世故的人也有这样的气愤吧——世故也不尽酿美酒,还结苦果.
故事里说: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刚好有一只乌龟经过,从此以后小鸡就背着蛋壳过了一生.
这就是世故的悲哀.
世故,常用词义指熟习世俗人情习惯,待人处事圆通周到;泛指世间一切的事务。
根据词的本义,应属于褒义。但在具体用法中,也常有贬义用法。故归为中性词较合理。
详解:
世故
拼音:shì gù
结构:偏正式
释义:1.通达人情,富有待人接物的处世经验。2.应酬;敷衍。3.生计;世事变故。
用法示例:
1、邻家的王叔叔,大家都说他老于世故。(中性词)
2、大家都说我爸爸懂得人情世故。(褒义词)
3、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别人都说他是一个世故小人。(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