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魏氏梭菌病如何防治?

#N/A
2025-04-18 09:06: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魏氏梭菌病是家兔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肠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剧烈腹泻,粪便呈水样,迅速脱水死亡。

【病原】

魏氏梭菌病病原是A型魏氏梭菌及其所产生的外毒素。该菌为厌气性粗大杆菌,呈单个或双联,其大小为1~1.5微米×4~8微米,革兰氏染色阳性,有荚膜,可产生芽胞,无运动性,本菌在繁殖时产生出大量气体和外毒素。

【流行】

本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粪便、污水以及劣质饲料中。当饲料变质、长途运输、气候骤变、饲养管理不善时,使兔体抵抗力减弱后,常可引起本病的暴发和流行。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其次是伤口。不同品种和年龄的兔均易感染,但毛兔和1~3月龄幼兔最易发病。一般呈散发,也有时呈暴发性流行,出现大批发病死亡。

【症状】

突然发病,病前精神和食欲正常,发病后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一开始爱蹲伏,弓背蜷缩,很快出现拉稀。病初排稀薄灰褐色软粪,并带有胶冻样黏状物,随后出现黄褐色水样腹泻,有的病例粪中带血,下腹部及两后肢被粪水污染,迅速衰竭,卧地不起,如提起后可从肛门流出黄色粪水。发病期间体温一般正常,个别兔体温升高到40℃以上。临死前体温下降到37℃以下,病程较短,一般发病后多在几小时到1天内死亡,少数病例可达到或超过1周。病兔极度消瘦,严重脱水,精神萎靡,抽搐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肠。胃内充满食物,胃黏膜脱落,并有少量出血点,胃底部有大小不一的溃疡。小肠内充满气体,致使肠壁薄而透明。盲肠和结肠内充满气体,肠壁变薄,触之有弹性,肠黏膜普遍呈现樱桃红色,并有弥漫性出血,肠道内存有混入大量气泡的黑绿色液体内容物,很腥臭。肝脏质地变脆,脾脏变为深褐色,肾和淋巴结多无变化,膀胱内多数积有茶褐色尿液。

【诊断】

根据发病急剧,出现水样腹泻等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即可初步诊断,但如要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取病死兔肝脏、肠内容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看到很多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呈单个或双联,菌端较齐,有荚膜。

【防治】

本病主要是由于毒素的致病作用造成的。因多种抗生素对本病均无疗效,所以必须以预防为主。平时需注意加强科学饲养管理,改进环境卫生,增强兔体抗病能力。同时皮下注射魏氏梭菌(A型)氢氧化铝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成年兔2毫升,青年兔1.5毫升,幼兔1毫升,免疫注射后7天即可产生兔疫力,免疫期达6个月。

因为本病常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所以在预防时,每100克饲料中加1克金霉素和1克维生素B12,效果更好,可减少发病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