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潮州经济人文向前发展,建造大量祠庙大屋,石雕木雕风格趋向精细雕刻,至清末达到高峰。
明初弘治年间已有既重神态也重细刻的石雕精品出现。如饶平旧县城、三饶镇城隍庙人物浮雕已采用高浮雕刻成。人物神情生动,衣着裙裾飘逸,褶纹流畅。整幅构图饱满,层次分明,艺术上已经成熟。
潮阳文光塔前的一对花岗岩石狮,原是文祠的明代石刻,一雌一雄,高2.44米,身长1.18米,雄狮口含圆球,雌狮脚抱幼狮,造型雄健,座石四面雕飞禽走兽,纹路明晰,形象生动,是石雕艺术的珍品。
1576年建成的南澳天后宫,有两根盘龙柱,皆用高浮雕手法镂刻,其工艺已接近清代以来的镂空高浮雕,是潮汕石雕多层镂通的早期作品。
镂通的通雕石刻,清代中后期逐渐出现。清嘉庆年间的南澳康厝祠的“倒吊花篮”,是潮汕石通雕的开创性作品。
代表镂通石雕最高水平的清末石刻,是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华侨富商陈旭年兴建的从熙公祠和潮阳谷饶镇深洋村的梅祖祠。从熙公祠耗资26万银元,用14年之功建成。
其中石刻艺术最突出的有凹肚门楼“仕农工商”、“渔樵耕读”两幅石刻,工艺精湛,令人惊叹。
“仕农工商”屏中牧童拉紧的牛绳,长10厘米,直径仅有4毫米,镂空雕刻,而绳纹清晰;“渔樵耕读”屏中渔夫撒开的渔网,网目张缩有致,褶纹疏密自然。其他花鸟屏的花枝荷梗、昆虫触角、石柱棱角都是高难度技艺。
梅祖祠的四面镂通的石花篮,线条笔直、棱角流利,多种造型的石柱,后世少有能超越者。
潮汕双凤麒麟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