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道佛三教合流的理解有如下几点:
1、宗教体系不完善
宗教的功能是为信众提供人生观和自然观引导,然而儒释道三教在这两方面都存在不足。三教体系的不完全性,使得它们在功能上呈现出一种互补关系。
2、竞争中的妥协与融合
三教从并立之时起就一直存在竞争,在竞争与论战中,它们不断发现自身体系的不足,并且逐渐接受了对方理论体系中的合理之处,将其补充进各自的教义中。
3、教义上的共性
三教教义上的共性是三教能够融合的理论基础,儒释道三教同属东方文化,在人性、道德上有相同之处。
扩展资料:
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佛教”一词到东晋中期才被广泛使用,此前主要使用“佛道”或“神道”;现在所指的“道教”,实际要到东晋末期、南北朝初才算正式出现。“儒教”的称谓则在魏晋之际已很流行。
以“三教”统称儒释道,始于南北朝的北周,约公元6世纪中后期;而到唐朝,“三教”的说法通用于朝野上下。到了中唐,三教被形容为“鼎”之三足。从此,中国文化的结构,逐渐被认为是儒释道三足鼎立,乃至于今天的“国学热”,仍以儒释道三教为其主体。
天下宗教的核心本来就是一样的,只是各个宗教站在不同角度说罢了,抛开那些名词的局限,你就会发现道理都相同。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之儒释道三教合流
政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