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可以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

为什么关中依然经常沦陷?
2025-04-10 01:18:1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军事地理位置在两军作战中一向很重要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一些军事地理位置如果没有相批文和文件,是不允许随便改建的,如果因为自然天气原因导致的军事地理位置有偏差也会立马修好,所以,我认为函谷关在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理位置,但是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却有些难的,下面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1, 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而函谷关也是秦国最为看重的一道关卡,这是和他的地理位置有关的,那个时候的秦国几次迁都,但是都在陕西一带,而函谷关两边都是山林,只有一条狭小的道路从中间经过,如果想要进攻秦国就只有走函谷关,如果秦国在两边埋伏好,只有少量人也可以守住对方的几万甚至是几十万,只是后来秦国统一七国,迁都咸阳,函谷关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卡。

2, 秦朝灭亡后,虽然都知道函谷关的重要性,可是却因为人们不注意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函谷关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中间的夹到不再是唯一的道路,那么函谷关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就消失了。

3,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自然风化,以及现在砍伐树林,函谷关的优势已经没有以前重要了,而且现在都是高精尖的武器装备,军事地理位置对于陆军中占领高地会很重要,但是也做不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回答2:

历史的沉淀总能让那些意义非凡的事物凸显,被后人研究,学习,甚至仰望,正如函谷关。同时,也正是因为历史其“滞后性”的本身,太多细微的线索逐渐被遗忘,以至于我们只能透过一件件著名事件与史书记载得出一个结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是,函谷关的作用可曾被高估?

如果仔细观察历次大战中发挥作用的军事要塞,无外乎易守,难攻两个特点,函谷恰好都具备。但是,只有自然因素却不可以成就它如此的地位, 因为高山可以翻越,长河也可以急渡。六国没有这样做的原因,大概还需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特点结合:步兵文化。

大概在公元前384年,献公在此设立关卡,目的是阻挡东方诸侯。(《四库全书 玉海》)通过上文对函谷关的自然解读,不难理解它的战略意义了,正如筑立长城以防北方游牧民族一样,起的是一个屏障作用。于是我们就得出了函谷关之于秦所以重要的第二个原因:秦国的大部分敌人都在东方。后来随着汉朝一统,函谷关曾向东部扩充,但是无论如何,因为没有东方威胁,它的战略意义失去了很多。

知道了敌人的位置,就更加容易对关口严阵以待了。由此秦国对于函谷关的把守格外重视:日入则闭,鸡鸣则开。(《四库全书》)孟尝君田文曾逃至此处,但是城门紧闭,无奈学鸡而鸣,众鸡均鸣,是以得脱。秦人的严防死守让函谷关的“通关率”大大降低,却令此关威名大大提高。

回答3:

奇怪,为什么上面的两个答案都说函谷关在甘肃?甘肃函谷关是保护关中的,甘肃方向又没严重威胁。
函谷关的作用真有那么大,典型就是战国时期,五国攻秦,五国兵力超过秦国好几倍,却怎么也打不过去,让实力还不强大的秦国度过最危险的时期。还有战国前期魏国曾经占有函谷关,导致秦国门户大开,时刻有灭国的危险。
至于为什么它老是被攻破,原因,大概两个,一形势比人强啊,守的人没有守心,就像刘邦入函谷关一样,二是函谷关曾经因为地形变化,换了地方,换了地方后险要度大幅下降。

回答4:

简单来说,以前打仗都是走官道,这样不会迷路并且好走,补给也能跟上,而函谷关就是在两座大山之间,堵在官道上,要想打秦国就必须经过函谷关。为什么必须走官道,请参考两次围魏救赵,明知道路上可能会有齐国伏兵,但是他还是必须走这条官道回去救大梁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