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量
蒸发消耗的水量。一般用蒸发器测量,通常在蒸发器中放入一定厚度的水,在相隔一定时间(通常是一昼夜)后,测量其厚度的减少量,即为此时间内的水面蒸发量,单位为毫米。它说明该地的水分支出状况。蒸发量与温度、风、水面空气干燥程度等都有关系。其时间变化一般说来与气温变化相一致。温度愈高、风愈大、空气愈干燥,则蒸发愈盛。然而,由于蒸发器本身及其周围空气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与天然水体有所不同,蒸发器测得的蒸发量要比湖泊、水库等实际水体的蒸发量为大。因此,蒸发器的观测值必须乘一个折减系数(一般为0.7—0.8)后,才能作为天然水体的蒸发量。蒸发量的空间变化,受气温、海陆、降水量诸因素的影响。纬度愈低,气温愈高,蒸发能力愈强,蒸发量也就大;在温度相同条件下,海洋上的蒸发量大于大陆,并有自沿海向大陆内部显著减少的趋势;一般说来,降水量多的地方蒸发量也大,反之,蒸发量小。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要看该地湿润系数K,其公式为K=P/E式中P为降水量,E为蒸发量。K大于等于1时,表明水分收入大于或等于支出,属于湿润状况;K小于1时,反映水分收入不够支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或干旱。K大小,对自然景观结构特征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蒸发量是一个气象学指标,在一个水面上,是可以达到这个数值的。如果是其它表面,没有充足的水供蒸发,这不能说成差距。如沙漠地带,降雨量极少,蒸发量却很大,所以什么东西都是干燥的,没有可以供给蒸发的水分。
蒸发量是一个理论测试数值,不是实际的蒸发数量,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区域有足够多的水,它将蒸发掉多少水。但在蒸发量的的地区大多数是沙漠地区,那里没有多少水可供蒸发,太阳照射在那些区域,只有干燥的地面,但没有水被蒸发。
所以这里的蒸发量不是实际的蒸发量,而是可能的蒸发量。
蒸发量:蒸发和散发是水文循环过程中自降水到达地面后由液态(或固态)化为水汽返回大气的过程。从水面跃出的水分子数量与返回水面的水分子之差,就是实际观测到的蒸发量。
降水量是在某一给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但一般常用降水深度表示,即在该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水深,以mm计,在各种水文资料中,降水量除特别注明外,均指降水深度。
从水量平衡角度讲,一块流域
径流量(包括地下径流)+降水量=蒸发量
对于北方许多城市,人口集中,城市面积不大,降水量小,其生产、生活用水来自于取水(临近河流、湖泊),所以其径流量应为负值,所以出现蒸发大于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