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主体主要形成于“一五”、“二五”时期。抗美援朝期间“南厂北迁”的13个大中型企业和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在我市布局,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在全国40个大类行业中,我市有35个;全国539个小类行业中,我市有392个,门类较多,综合配套能力也较强,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主要产品已达3000多个品种,产品覆盖全国,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哈电站集团是全国三大电站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中最大的一个,生产的水、火电设备,占全国装机总量的三分之一,产品已装备葛州坝、刘家峡等200多个电站;国内四大工具厂,我市有量具刃具厂、一工具厂两家,其产值和产量占全国的70%;亚麻厂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亚麻纺织印染联合企业,产品产量占全国50%以上,产品90%以上出口,远销美国、日本、香港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北轻合金厂是我国最大的铝镁合金综合加工企业之一,产量约占全国40%;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的运-12通用飞机首家获得国际认证,已先后出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微型汽车已形成20万辆生产能力。我市生产的精密仪器仪表、电缆、电碳、绝缘材料、继电保护装置等产品,不仅在数量上,而且技术上也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我市工业基础主要是靠国家单一投资、以重工业为主形成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不尽合理,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名牌拳头产品和企业少;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负担沉重,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偏低,效益低下,科技力量、技术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直伴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市发展的障碍。针对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了对工业的投入,“六五”、“七五”期间投入34.2亿元,对优势行业和汽车、医药等潜在优势行业重点投入,对我市工业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抢救性技术改造、“八五”期间投入98.7亿元,对我市工业结构实施了适应性调整。“七五”、“八五”期间,全市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年均增幅分别为11.7%、8.9%和6.7% 。
进入“九五”期间,结构性矛盾等深层次问题进一步突出显现,加之国内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产品出口受阻投入,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进入攻坚阶段。面对诸多困难和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突出“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克服困难,埋头苦干,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步伐,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对亏损企业,根据企业不同情况,采取破产关闭、债转股、结构调整、加强管理、市级领导帮扶等一系列措施,对重点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推动企业扭亏脱困。截止目前,全市实施兼破产、减员增效77户,其中,破产23户,兼并35户,减员增效19户;累计核销呆坏帐准备金27.3亿元;13户企业列入国家债转股企业名单,转股额近60亿元。全市共有10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占总数的78%,在改制企业中有14户工业企业股票上市,累计融资74.8亿元;有6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顺利完成了国家提出的“两个大多数”目标。针对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对工业经济实施了战略性调整,5年共投入180.7亿元,对400多个重点项目进行改造,增加了对高科技产业和汇报率高的产品的投入,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结构由原来的以机电工业为主转变为以医药、汽车、食品、电子信息为主导,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各具特色的产业新格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逐步回升。
“九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16.4%、13.3%和29%。特别是2000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6万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011亿元、工业增加值2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2%和16.5%,实现利税增长78%,是“九五”期间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一年,而且全市工业实现了历史上新突破,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大关,实现了地方工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规模以上企业三个层次扭亏为盈,一举摘掉了全行业连续9年的亏损帽子。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来,我市工业累计实现利税400多亿元。
面对新世纪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立足于参与国际化的经济分工协作,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目标,提出要以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实施大跨度的战略性重组,努力培育电子信息、汽车、食品、医药4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环保、焊接、新材料、生物工程等5个优势产业,积极调整改造6个传统产业,构筑我市工业经济新格局。到“十五”末期,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基本完成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组和结构布局的战略调整,实现产业和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分布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非国有经济比重由30%上升到60%;电子信息、汽车、食品、医药4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65%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亿元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由17个发展到25个,重点行业和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体系。
培育电子信息、汽车、食品、医药4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创新为先导,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发展方向,实现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发挥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和机制优势,积极开发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对提高工业化程度的主导作用,加速电子信息对加工业的渗透,带动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到2005年,实现增加值100亿元,占全市GDP的5.7%,成为全国重要的计算机部件、敏感技术、智能化仪器仪表科研和生产基地。汽车制造业要适应大规模资产重组的趋势,加快与国际、国内大集团的联合,突出主导产品,加大投资力度,形成经济规模,到2005年,实现增加值90亿元,占全市GDP的5.2%。食品行业以工业现代化为方向,通过资产整合,改变食品行业布局散、规模小的状况;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解决效益低的问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深加工水平。突出乳制品、啤酒和大豆深加工,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方便食品和保健功能食品,为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基地打下坚实基础,到2005年,实现增加值87亿元,占全市GDP的5.1%。医药工业以现代制药为方向,与国内外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中药产品、抗生素和滋补保健等系列产品,到2005年,实现增加值85亿元,占全市GDP的5%。围绕支柱产业发展,积极调整组织结构,推动资产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集聚,力争把哈飞公司、哈药集团、工大集团、中石化哈分公司等培育成年销售收入100至2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电站集团、龙涤、东安、亚麻、哈轴、轻型车厂等企业发展成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
大力发展5个优势产业。以建设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发电设备、飞机制造和基础零部件制造业,不断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努力挖掘技术潜力,加快焊接城建设步伐,发展焊接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新材料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以发展基因工程药品为重点,培育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到2005年,5个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成为我市未来经济发展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调整改造6个传统产业。针对我市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科技含量较低的实际状况,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在机械、纺织、冶金、建材、石化、轻工等传统产业中,选择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进行改造升级,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化、光机电一体化等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坚决调整和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
同时,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布局、增强辐射的原则,结合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和发挥城市功能的要求,完善工业经济布局,原则上将污染重、噪音大的企业全部从二环以内区域迁出,纳入工业园区,易地改造。重点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医药工业园区4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完善布局。结合城市建设,以区为主,重点发展服装服饰、旅游纪念品、装饰装潢等附加值高、劳动密集、无污染、低能耗、占地少的都市型工业。以非公有经济为主体,依托资源、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积极吸引外来投资者和引导社会投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水平,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同时,在拓宽国有经济退出通道,使非国有企业顺利进入国有经济退出领域,促进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中国正式加入WTO的第一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全市经贸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十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开了个好头。
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9户,职工48.1万人,资产总额1027亿元,负债总计730.1亿元,资产负债率72.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478户,职工 万人,资产总额813.7亿元,负债 亿元,资产负债率 %。
工业经济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工业经济在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增长幅度达20.2%的基础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1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526.2亿元,比上年增长9.4%,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394.1亿元,增长13.1%。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增长9.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我市工业经济继上年实现“产值超千亿,企业整体扭亏”后,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利润总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52.8%;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4.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7,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市场为主体,加快了工业结构的调整。2001年,电子信息、汽车、食品、医药4大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2%提高到77.8%,完成工业总产值279.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32.6%。
中央、市属工业经济效益好于省属,重工业经济效益好于轻工业。中央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6.93亿元,同比增长11.3%;省属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6.75亿元,同比下降4%;市属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9.14亿元,同比增长2.7%。中央工业实现利税13.71亿元,同比增长17.7%;省属工业实现利税1.27亿元,同比下降34.9%;市属工业实现利税16.03亿元,同比增长14.3%。轻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8.73亿元,同比增长1.9%,重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97.93亿元,同比增长6.3%;轻工业实现利税21.45亿元,同比下降5.87%,重工业实现利税21.15亿元,同比增长40.4%。
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非国有工业发展迅速,在全市工业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01年,全市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2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4.8%。其中,341户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拥有资产总额213.2亿元、负债总额129.3亿元,资产负债率60.6%,负债率比全市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10.5个百分点、比国有工业企业低13.2个百分点。非国有工业较强的获利能力,拉动了全市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313户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利润4.9亿元,占全市利润总额的89%,资产利润率为2.5%,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利润率为4.1%,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4%,高于全市3.3个百分点。鐧惧害鍦板浘
经济环境相当一般。商业环境也不好。不管是客户还是商家,都不是很讲信誉。很多起码的商业规则都不是很懂。没有关系,很难生存的城市。所以大家都很多疑。导致经营的成本非常高。购买力也不高。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高质量的客户群很少,整体市场较发达地区落后5年以上。政治,治安环境都是一般 从经济数字和新闻报道的貌似还可以。但是中国的统计数字和宣传口径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儿。黑龙江是和相当边缘化的地区。来这边做生意勉强可以。打工的话还是算了吧。平均的工资太低了!所以你问“哈尔滨现在经济状况如何?” 我的回答是“不好!”
这问题问的可真够笼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