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15课中心

2025-04-12 06:41:3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长江之歌 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六、作业设计:

    改病句。

    1、妈妈买了许多食品、苹果、梨子和水果。

    2、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具。

    3、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

    4、革命烈士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

    5、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七、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豪迈    雄壮

教学反思

2.五彩池 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每段落之间的联系并划分段落。

   3、学习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和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幻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

   2、提出预习要求:轻声把课文朗读几遍,做到读正确、流利。想想五彩池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

   2、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3、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如何描写五彩池的?

  四、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

    (1)第一句为什么用“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来形容五彩池?

    (2)第二句为什么说水池像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3)第三句写的是什么?

    (4)第四句为什么说水池像葫芦,像镰刀,像盘子,像莲花?

   2、五彩池中的水都有什么颜色?是什么“令我惊奇”?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五彩池中的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颜色?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

   1、默读,把讲原因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课文有几句话说明原因的?(4句话)这四句话是怎么把原因说清楚的?(第一句说池中长着不同形状的石笋;第二句说石笋表面附着石粉;第三句讲阳光折射;第四句讲池边树木花草的倒影。)

  三、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因为课文开头说奶奶讲过天上神仙住的地方叫瑶池,而我却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

  四、练习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划分段落并说明道理。

     一(1):讲五彩池在哪里。

     二(2-4):讲五彩池怎么样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三(5):讲五彩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五、指名读“读读写写”中所列词语,并抄写两遍。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位置:藏龙山

          水池:大小不同,形状不同

     27五彩池 池水:同源不同色

          原因:池底石笋、石粉,阳光折射

          赞叹:人间瑶池

教学反思

3.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教学反思



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词。

2、背诵课文的第三、六、七自然段。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知道绍兴的桥、船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及叠句的使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江南水乡绍兴的水、船、桥、人之间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绍兴的桥、船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与分析,提问与讨论,背景资料的引入。

学情分析:

学生曾经学过《水乡行》这样的关于江南风情的文章,对她的风土人情并不陌生。因此,注重加以联系与迁移,让学生深刻的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舒缓优美的乐曲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引入

(出示部分绍兴的桥和乌篷船的图片)

1、 简单介绍鲁迅的故乡——绍兴

2、 齐读课题: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标出生词,为生字扩词。标注自然段。

交流汇报

2、推荐朗读。要求为本文分段。想一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3交流讨论

4默读课文。

思考“绍兴的船,绍兴的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从中体会或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老师相机介绍坐乌篷船的规矩

4、指名读

想一想:坐乌篷船有什么样的规矩?

5、推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矩?

四、作业超市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找一找绍兴的桥和船有着怎样的特点。

3、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衔接引入

谈谈坐乌篷船的独特规矩。(脱鞋,不准晃动)

二.深入理解,分析感悟

1、默读其余的自然段,找一找绍兴的桥和船有着怎样的特点

2、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完成

3、交流汇报

绍兴船的特点

绍兴船是用手摇的。

船夫的划船技术很高强

坐乌篷船是一种享受

船的种类多

4、让学生通过具体词句、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到绍兴的乌篷船

(是柔和的、是灵动的,是快乐的,是充满情趣的,是童年的“伙伴”,是水乡孩子的“摇篮”……)

预设:

桥多

桥头有故事

体会到绍兴的桥

(造型各异、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踩满了孩子成长的足迹、承载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

5、绍兴的桥、船和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6、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预设:拥有水乡孩子特有的“生在水边,行在桥上”的经历。

能够随时欣赏如诗如画的水乡风情。

晚上还可以在桥头听故事。

请用“绍兴的孩子真_______

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谈谈你的感受。

三、情感朗读,总结全课

师:水乡的孩子不仅爱听故事,还爱猜谜语呢。

学生猜谜语,谜底作结。

(带着绍兴孩子的盛情邀请,带着对美丽水乡的向往,我们再次走入那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配乐朗读

教学反思

5.山海关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2.背诵三至五段。

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