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称为三角剖分。测距仪的每个末端都有一个“潜望镜”,两个物镜之间的距离称为基线长度,它是固定的。当两个潜望镜到达同一目标时,它们将与基线成一定角度。给定底边和两个底角,找到三角形的高度。如果底角固定为90,则更容易计算。光学测距仪(非光电测距仪)主要是两种基于三角测量的测距仪。
原理很简单:测距仪的两端都有一个“潜望镜”,两个物镜之间的距离(称为基线长度)自然是固定的。当两个潜望镜到达同一目标时,它们将与基线成一定角度。给定底边和两个底角,找到三角形的高度,这是标准中学几何问题。如果其中之一是直角,则更容易计算。测距仪的精度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光学组件的水平和调节器的精度。但是最主要的是,理论精度也取决于基线长度。对于相同距离的目标,基线越长,测量角度越小,三角测量的函数误差越小。 (请查看功能表以了解信息)可以计算出理论误差.
简而言之,光学测距仪(例如1米光学测距仪和1.5米测距仪)通常被称为基线长度。立体测距仪的两个目镜分别成像,并且测距仪使用两只眼睛分别看向左目镜和右目镜。当测距仪的眼睛望向时,他们将看到双重图像。当调整光标和目标图像重合时,可以读出准确的范围。立体测距仪具有相对较好的距离精度,立体视觉,小的视差和强大的捕获高速运动物体的能力的优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立体测距仪成为主要力量。随着雷达和激光测距仪的出现,光学测距仪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用,但是与雷达和激光测距仪不同,光学测距仪不需要电源或电池,并且是不发射无线电或激光的无源测距仪,不容易查找,并且光学观察还具有良好的直观感觉,因此仍在使用。
原理:光电测距仪根据测定时间t的方式,分为直接测定时间的脉冲测距法和间接测定时间的相位测距法。高精度的测距仪,一般采用相位式。
相位式光电测距仪的测距原理是: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调制器后,成为光强随高频信号变化的调制光。通过测量调制光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相位差φ来解算距离。
相位法测距相当于用“光尺”代替钢尺量距,而λ/2为光尺长度。
相位式测距仪中,相位计只能测出相位差的尾数ΔN,测不出整周期数N,因此对大于光尺的距离无法测定。为了扩大测程,应选择较长的光尺。为了解决扩大测程与保证精度的矛盾,短程测距仪上一般采用两个调制频率,即两种光尺。例如:长光尺(称为粗尺)f1=150kHz,λ1/2=1 000m,用于扩大测程,测定百米、十米和米;短光尺(称为精尺)f2=15MHz,λ2/2=10m,用于保证精度,测定米、分米、厘米和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