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
为
1.动词:
(1)做。
谁为大五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2)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3)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4)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5)通"谓"。可译为"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介词:
(1)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促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2)给,替。
"疱丁为文惠君解牛。"(《疱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此人--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园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
(3)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4)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
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
已
1. 止,罢了:学不可以~。死而后~。
2. 表示过去:~经。事~至此。~往。业~。
3. 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忽不见。
4. 太,过:不为~甚。
5. 古同“以”。
诸候国
已,周代姒姓伯爵诸候国,是夏禹王之后。封地位于现河南省开封市雍丘县。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
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
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