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是怎么做出来的?

2025-04-14 17:37: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纯天然蜂胶是直接从蜂巢周围刮取的,蜂胶是混合蜜蜂生物酶和植物分泌物而形成的一种胶状物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较多抗菌抑菌物质,但由于长期与外界接触,不建议直接食用。一般都是推荐大家选择蜂胶软胶囊帮助滋补调理,补足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滋养肠胃,调节血糖血压,调理气血。

回答2: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的芽苞、树皮或茎干伤口上采集来的粘性分泌物,与其上颚分泌物和部分蜂蜡混合,形成柔软而带有粘性的固体胶状物质。呈褐、灰褐或有青绿色,味苦,有芳香气味
制作:1.收集精选过的蜂胶原块,并溶于高纯度食用酒精。2.过滤、并去杂质。3.去除蜜蜡和树脂。4.蒸发成高浓度,5.纯化、萃取。可以用酒精、丙二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回答3:

蜂胶制作流程:

  1. 收集精选过的蜂胶原块,并溶于高纯度食用酒精。

2.过滤、并去杂质。

3.去除蜜蜡和树脂。

4.蒸发成高浓度。

5.再纯化、萃取。

二、工艺过程

1.原料经预选分级,去除杂质。

2.将预选后的原料放入冷藏柜,置于-18℃温度下冷冻48h。

3.冷冻后的原料,迅速放入破碎机中破碎。由于蜂胶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它在常温下呈半塑性状态,很难破碎,但在-5℃以下的温度破碎就容易。

4.破碎后的原料,立即进入震动筛(14目),大于14目的颗粒返回冷藏柜。

5.将破碎筛分后的原料放入浸渍釜,浸渍釜最好选用配回流冷凝器的反应釜。再加上90%乙醇[蜂胶(重量)∶乙醇(容积=1∶4)],在常温下浸渍,并不断搅动。6h后,停止搅动,静置2h,放出上清液,再加90%乙醇如上述工艺重复3次,合并溶液。浸渍过程中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温度过高会引起蜂蜡大量溶化,造成过滤困难;温度过低溶解度降低导致时间延长,溶剂用量加大。

6.浸渍后的溶液进入冷却反应釜,在反应釜加套内通入循环冷却,机械搅动,降温至5℃以下。

7.降温后的溶液趁冷通过泵进入板框式过滤机进行过滤。溶液温度应保持5℃以下,这样可以使溶入乙醇溶液中的蜂蜡析出而随滤渣滤出。

8.滤液进入减压蒸发器,采用水浴加热。在此阶段温度应保持在50℃以下,这样可以减少挥发油的蒸发和有效成分受热变性。

9.蒸发出的乙醇蒸气经冷凝器回收注入溶剂贮罐,循环使用。

回答4:

蜂胶生产的方法可分为直接刮集,盖布取胶、取胶器取胶等。
直接刮集是在开箱检查蜂群的同时,用起刮刀直接从纱盖与箱体、隔王板与箱体衔接处及巢框框耳与箱体连接处、箱缝等存胶较集中的地方刮取蜂胶。这样收集到的蜂胶,纯度高质量好。也有些蜂胶是从铁纱副盖上直接刮取的,但由于铁纱中的铅污染,使生产的蜂胶质量较差。
盖布取胶是用白布做成盖布,加盖于蜂群上,加盖盖布前在框梁上加几根木条,使盖布与巢框框梁保持0.3~0.5厘米的距离,让蜜蜂将蜂胶涂布于盖布上,每过2周,取出盖布,放在干净的木板上,让阳光晒软蜂胶后,用刀刮取。也可将盖布放入冰箱冷冻室或冰柜中,将蜂胶冻硬,用木棍敲打冻硬的盖布,蜂胶会破碎脱离盖布,集中收集,便是较优质的蜂胶。取完胶的盖布可反复使用。取胶器取胶是将格栅式集胶器盖于巢框上的副盖下,蜜蜂用蜂胶将格栅填平,每隔一定时间,将取胶器取出蜂箱进行取胶。采收的蜂胶可装入食品袋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待售。

回答5: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树胶),混入其上腭腺、蜡腺的分泌物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
蜂胶是蜜蜂用于维持整个群体健康的有效物质,一个 从集胶器收取的原蜂胶
5~6万只的蜂群一年只能生产蜂胶100-150克,被誉为“紫色黄金”。蜂胶生产期多为夏、秋季,我国的胶源植物大致有桦木科、杨柳科、松科、柏科和漆树科中的多数树种,以及桃、李、杏、栗、橡胶、桉树和向日葵等。蜂胶为不透明固体,表面光滑或粗糙,折断面呈砂粒状,切面与大理石外形相似。呈黄褐色、棕褐色、灰褐色、灰绿色、暗绿色,极少数深似黑色。具有令人喜爱的特殊的芳香味。味微苦,略带辛辣味,嚼之粘牙,用手搓捏能软化。温度低于15℃时变硬、变脆、易粉碎;36℃时质软、有粘性和可塑性;温度达60~70℃时熔化成为粘稠流体,并分离出蜂蜡。比重随不同植物种类而异,一般在1.112~1.136之间。不溶于水,微溶于松节油,部分溶于乙醇,极易溶于乙醚和氯仿。溶于95%乙醇中呈透明的栗色,并有颗粒状沉淀。纯蜂胶不应有其它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