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者,字文长,义阳人也。身长八尺,虎背熊腰,面如重枣,目若朗星,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可谓威风凛凛,相貌堂堂。虽较关公也不遑多让,惟颌下无长髯也。其脑后多立骨一块,乃出生时难产所致,此亦异象也,所谓铁骨铮铮者也。却被诸葛亮以反骨视之,诚不谬哉!以诸葛一言而使文长千古蒙冤,斯亦憾事也。纵览三国,有勇有谋、既能且明如文长者,几稀矣,而独使文长含冤莫白、身死才屈,此诚孔明之过也。 魏延之所以为世人如孔明者所诟病者,不过其先叛刘表,后斩韩玄也,即如孔明所言:“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莫说此二事于史无据(史书上说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所谓部曲,是一种半依附关系的将领私兵,马马虎虎可以解释为:在入蜀的时候,魏延是刘备的直辖部队指挥官。演义中谓其是刘表部将,以及镇襄阳大战文聘、献长沙刀劈韩玄,等等情节,其实都是虚构的。)即便真有此事,也只能表明魏延是能择主而事的智者:当是时也,天下分崩,四方豪杰并起,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矣。所谓英雄者,非指徒具勇力之武夫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大丈夫得其主而事之,方可立不世之功,扬威名于天下。岂能如田丰临死方悟:“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魏延在刘表处,乃一无名小卒,为慕刘备仁义之名,而敢振臂高呼,以迎备军;后寻刘备不见,不得已往投韩玄,屈沉下僚,以待天时。韩玄残暴不仁,杀之以救黄忠,盖逼不得以也。似这等有功无罪、侠肝义胆之人,反背骂名千载,宁不哀哉!
刘备入川,魏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大概也就一个少将师长。等到刘备当了汉中王,亟需任命一位大将守备蜀中的门户——汉中。当时,“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可是刘备却偏偏挑上了名不见经传的魏延,“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相当于汉中军区总司令兼汉中地区地委书记,军事重镇的党政军第一把手。大家听到这样的任命都很惊愕,为了安抚众心,刘备故意在宴会上当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真不含糊,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豪言壮语,听到的人都暂时服气了。当然,狠话谁不会讲,牛皮谁不会吹,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究竟如何呢?《姜维传》中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到了姜维守汉中,说魏延的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开开大门放敌人进来,希望利用汉、乐等重要军事据点断敌后路,关门打狗。可惜,姜维的战术第一次实用就碰上了钟会伐蜀,钟会先分割汉军诸围,再分而击破,汉中天险,不到一个月就全数拿下——既然已经放我进来,那我怎么打就由不得你了呀!总之,魏延守备汉中凡十五年,没有放一个敌兵进入自己的防区,接任的王平完全依照魏延既定方针办,也以少胜多,在兴势大败曹爽的南征军。
魏延之勇,世所知也,即如吴侯孙权亦知其勇,甚忌之,乃趁费文伟入吴之机,谗毁之,其略见一百零二回:饮宴间,权问曰:“丞相军前,用谁当先破敌?”炜曰:“魏延为首。”权笑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日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孔明闻之,竟深以为然,此亦埋下日后孔明用拖刀之计斩魏延之祸根。可叹啊可恨!想碧眼小儿、紫髯鼠辈之言,安可信乎?!
魏延之勇,在身先士卒、敢于任事,披坚执锐、不避矢石;脏活累活一起干,即如诱敌、诈败之窝囊事也甘之如饴,毫无怨言。(拒不完全统计,魏延诈败之计共用21回次,全部成功而无一被识破,其中尤以全歼藤甲军为颠峰,可谓智勇双全,演技精湛。据称,第五四一届奥斯卡欲授予魏延终生成就奖,未知其实,存疑。) 孔明南征,七擒孟获,其实多赖魏延之勇也。首战高定,生擒鄂焕,为孔明实施反间计、从内部瓦解雍恺叛乱集团的计划立下首功;次战,协同赵云各带疲兵五千,破孟获三洞元帅金环三结、董荼那、阿会喃十五万虎狼之众,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之典范也;接着于山谷小路伏兵五百,生擒孟获,为孔明平定南蛮开了一个好头,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嘛,从而使孔明成大功也。
而后于蜀军数败于孟获的MM—孔融夫人之际,又是文长挺身而出,献诈败计,生擒孔融夫人,从而救回张嶷、马忠,挽狂澜于既倒、拯孔明于将危;接着一鼓作气,忍辱负重,计赚兀突骨,火烧藤甲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半个月内,连输十五阵,弃七个寨栅,行程数百里,而终能克敌,此记录至今无人可破。(今人有欲将之申报基尼斯世界记录者,能否入选,暂且存疑。)南征孟获,文长可谓全始全终、威名远扬,一时风头无两。 蜀汉建兴五年春三月丙寅日,诸葛亮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魏延为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当此时也,魏延经过长期的英勇战斗,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优秀将领,成为蜀汉政权的栋梁之材。可惜孔明却长期压制他,言不听,计不从,使其空负豪情,无所用其谋。魏延提出了奇袭子午谷的战略,事见第九十二回: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唯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子午谷战略确实有冒险的成分在内,但是军事行动从来就没有百分百稳胜的。后来前有司马懿十日克孟达,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后有邓艾偷度阴平小路,比魏延的计划还要冒险万倍,结果不但胜利了,并且一仗就灭亡蜀汉政权。重要的是,当时蜀汉的基本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不如魏国,以两川之地而欲与中原打持久战,任谁也知其不可也。第一次北伐攻敌不备,正好趁此机会出动奇兵,一击予敌重创。若攻取长安,则天下震动,西凉之地,传檄而定,进可攻,退可守,大事成矣!国力上小大之势不是这么容易逆转的,就好比赌博一样,你的赌本比对方大,你可以稳扎稳打,否则只有偷机耍千,才有赢的可能。军事讲究奇正相生,诸葛亮用兵却只见其正而不见其奇,一点点向前平推,碰到敌军以大兵团来挡,就很难继续获得战果了。魏延的计划正是对诸葛亮战略的补足。它没能实行,我们可以讨论怀疑其可行性,顶多承认胜负参半;诸葛亮“安从坦道”,“平取陇右”的战略实行了,结果没能获取寸土,我们就可以说它不合适。两相比较,魏延之计是否可用,不是很清楚明了吗? 此后诸葛亮闻司马懿十日克孟达,知其必取街亭,断蜀军咽喉之路,却任人唯亲,以无谋马谡镇守街亭,而令魏延屯兵街亭之后以为接应,简直是本末倒置、昏招迭出,虽庸才如臭皮匠者,亦知其不可也。结果遂有街亭之失,第一次北伐失败,空耗无数粮草辎重。此时若非司马懿在魏国地位未稳,心怀疑虑,还要留着诸葛亮做对手,以保住手中来之不易的兵权,恐怕在空城计的时候就能生擒诸葛亮,进而一举灭了蜀国,还等得到你六出祁山?
魏延确是蜀汉中期第一流的名将,唯此,他的被害身亡,才实在令人感叹。因为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计划,“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因而常怀不平之意,所以才有两人矛盾重重,最终造成了悲剧。 演义中说,孔明临死之时,言魏延必反,乃预留锦囊,令马岱斩魏延。其实孔明临终时调度失宜,才是致乱之由。他将兵权交给杨仪,可是当时论蜀汉的军职,最高是诸葛亮,其次是魏延,他当时的官位是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征西将军可谓是实权武官的最高品级,并且要资格够老才能在将军前加一个“大”字;假节就是有不请旨而直接斩杀触犯军令者的权力,战时甚至可以直接砍两千石(汉代以俸禄多少来代表品级)以下的官员 ;南郑侯为县侯,是异姓爵位的第一等,和诸葛亮的武乡(县)侯同级。魏延这可真是位高权重呀,相当于:统帅本部参谋总长兼西方面军总司令、上将军衔。而杨仪当时是丞相府长史和绥军将军,最高不过统帅部机要参谋,中将军衔。史书上记载,魏杨二人素来不合,说魏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而“唯杨仪不假借延,(魏)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因此,如果让杨仪暂摄全军统帅的话,魏延发脾气,不听话,是可以预料的。所以魏延一听兵权归杨仪,怒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这段话说得很是正义凛然,也是国家正理也。但是这些话却被杨仪等认作叛逆之言,且杨仪素与魏延不和,乘机诬告魏延谋反,将其杀害。杨仪何如人也?不过一狷狭小人也,杀了魏延,回到成都后,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在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后主大怒,将其贬为废人,仪羞惭自刎而死。由此可见,杨仪不过一无谋不明之匹夫也,而孔明竟托以大事,若非魏延在,尚不知将有何事发生呢,而一代名将魏延却为此小人所害,诚为可惜!
说诸葛亮压制魏延,其实是个误会
诸葛亮如果不重视魏延不可能把汉中太守这样统镇一方军政大权的重要位置托付给魏延
当初在定汉中太守这个位置的时候
都认为应该必是张飞
因为当时关羽镇荆洲,而余下其他人无论亲疏关系,还是声望军功都不及张飞
后来定为魏延,于是“一军皆惊”
看来是属于破格提拔,加担子
虽然当时主政的是刘备,但诸葛亮对这种重大的人事变动影响力是巨大的
这说明,诸葛亮是很器重魏延的而不是压制他
现在人们认为诸葛亮压制魏延主要源于这样一个误会
诸葛亮伐魏时,
魏延献计,亲领一万精兵(一说五千)取险道奇袭长安
诸葛亮没有采纳这条计策
很多人认为若依魏延计就算不能一举打败曹魏,也能占据长安形势大好
我以为不然
一些人这样认为是依据后来邓艾奇袭成都成功为榜样
岂不知,两次战争
其时,其势皆不相同,不可类比
钟会,邓艾攻蜀时
蜀国国小民寡积弱已久,可说兵微将寡
举国大军只能依关屯险以拒强敌,国内兵力可说虚弱之极
再加上刘阐暗弱,闻敌便惊恐无状,全无斗志
即或这样的情况
邓艾的军队也是一度到了“举若卵翼行将倾覆”的危险境地
胜得实在侥幸之极
以前,曹操,司马懿都曾攻蜀
但以当时的形势都没用这样的险招
难道曹操和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不如邓艾吗?
诸葛伐魏时的形势自然与邓艾攻蜀时更是大大的不一样了
曹魏强盛,无国内空虚之虑
曹丕英明更非刘阐可比
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此险计,当然不是诸葛的作风,如换成张飞肯定就办了
作为主帅的诸葛亮打仗时,身边的将领谋士都会出谋划策
一条计策的采纳与否,是见仁见智的事,统帅有他通盘的考虑
不能说不采纳某人的计策,便是压制某人
魏延确实因为这个原因对诸葛心怀不满
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魏延爱护士兵,骁勇善战,也很有军事才能是毫无疑问的,这是优点
但是他飞扬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种给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角色
跟同事关系相处得很不好
一般人对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不敢得罪他
但是,至少有两个人不买他的帐,这也造成了他跟这两人的矛盾极度恶化
一个是刘备的宗亲刘琰,一个是诸葛亮的长史杨仪
诸葛亮逐刘琰,调和杨魏
应该说诸葛亮在处理他们之间矛盾时,是公正的,甚至是比较维护魏延的
地位和权力是一个人被重用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后期,特别是李严被贬后
蜀国实权派人物,除了诸葛亮,还有谁能比得上魏延呢?
诸葛亮总不能把魏延提拔成自己的上司才算重用魏延吧?
至于魏延之死,其责任更不在诸葛
这是杨魏争斗的结果
其主要责任还是在魏延自己
虽然说他反叛确实冤枉
但他在诸葛死后违其遗命,以私愤率先攻杨仪,而士卒不从
皆因他自大狂妄,审时度势不明,这变相给了杨仪一个机会,使其自取其祸而已
按照史实来说,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火影忍者会奇门遁甲,更不会预知未来,甚至作为一个军师,诸葛亮并不善于出奇谋制胜,他一生比较成功的就是在于做事谨慎。 而在于知人善任方面,这是诸葛亮最致命的弱点,刘备之前就说了,李严和马谡不可重用,然而诸葛亮表示我稳得一笔还能看错人?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 连刘备这种影帝都知道不可用的人,诸葛亮完全看不出来。 魏延的才能完全不在姜维之下,但是诸葛亮就是迷之自信。 加上刘备本身长途跋涉,身边的官员一波一波的换,都有自己的小团体,刘备在位的时候并没有处理好,诸葛亮更不用说。
所以,诸葛亮不信魏延,导致蜀国进一步加速崩溃,而杨仪这种鼠目寸光的人强行逼死魏延,是刘备诸葛亮对于国家内部集团没有处理好的恶果。
因为魏延以前有过前科
后来确实证明魏延确实有嫌疑
一开始诸葛亮不是建议用魏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