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翻开报纸,看到一则湖南将拆除爱莲堂的报道,心中愤懑。
因一篇《爱莲说》让我们记住了北宋的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的句子即使读他一百遍也还是要击节赞叹。
文如其人。据记载,作为哲学家、理学派开山鼻祖的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
爱莲堂是周敦颐的祭祠,在当地人的记忆中,这里曾经是个风景怡人的地方,后山上郁郁葱葱,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鸟儿,堂前的水塘中种满了莲花,水清的时候还可以看见鱼。
而今,遍布的水葫芦成了这片水域中唯一的水生植物,到处是光秃秃的黄色沙堆,挖土机发出刺耳的轰鸣声。“衡阳未来的富人区”正在横扫一切,势不可挡。
以自己的老迈之躯企图“螳臂挡车”的是一位年届75岁的谢姓老妇人,因早前受到过这所房子的庇护,便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要不是我守在这里,爱莲堂早就被拆除了”,“但是再过一段时日,或许爱莲堂就不存在了”。这是一种坚守,而又明知守不住的悲壮。
据说,当地与周敦颐有关的纪念性建筑共有十处,抗战时有九处毁于兵火,爱莲堂因远离市区战火而幸免于难,而今,这个在焦土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古迹,却逃不过和平时期国人的贪婪。
中国的古迹历经磨难,能留存至今的实属不易。内忧外患,战火连绵,历朝历代的遗存如同百姓一样承受着无情的杀戮和毁灭,及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终于得来难能可贵的和平,然而自拆除北京古城墙起,到大跃进大炼钢铁,到史无前例的文革,古迹再次受难。
还有多少古迹可以被毁 - 春华秋实 - 春华秋实的博客还有多少古迹可以被毁 - 春华秋实 - 春华秋实的博客还有多少古迹可以被毁 - 春华秋实 - 春华秋实的博客熬得过千年,熬不过今朝。历经风雨后的幸存者,又遭遇如今的经济大潮,或终将灭顶。据报道,入围2009年十大考古发现的镇江十三座宋元时期的大型粮仓被毁,为的是建造名为“如意江南”的楼盘,安徽泗县拆千年古寺建时尚洋房,湖北鄂州始建于东晋的城隍庙面临被开发商拆除的危险,当地老百姓组成了护庙队,但是,胳膊又怎样拧得过大腿。
然而,奇怪的是,在毁古的同时,又有以重金重修古迹者。湖南新晃县出资50亿重修“夜郎古国”,江苏徐州贫困县投资近2亿元重修汉皇祖陵,真古董被毁,假古董盛行,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也,这也许正顺应了时下的潮流。
毁古和仿古,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棒杀”和“捧杀”,两者同样都是杀。
爱莲堂拆了也罢,因其早已不合时宜,以莲之高洁,在时下拜金主义的潮流中已无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