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分布在东沿海和西沿海地带 和密西西比河下游 及五大湖区 人口密集地区有夏威夷群岛 五大湖区和东海岸
广阔的西部地广人稀。①煤、铁资源丰富;②开发时间长;③经济(工业、金融贸易发达)基础好;④水陆交通便利。
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1)人口迁移受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有关政策的深刻制约,国家有组织的计划性迁移在迁移总量中占了大部分。
中国是一个以实行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迁移同人口再生产一样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几十年来,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了一系列各种类型的人口迁移。此外,职工的招收和退休,兵员的征招和退伍,大专院校的招生和分配,以及干部的调配等等,都是在国家计划下安排的,这些都对国内人口迁移起到基本的制约作用。婚姻、投亲靠友等迁移虽属私人性质,但因牵涉到就业、就学、粮食供应等等问题,仍受到国家计划一定程度的制约。
为了使人口迁移同社会经济条件相互适应,政府部门在不同时期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政策。例如,从5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实行严格控制,农村人口不能自由迁入城镇,中小城市的人口也不能自由迁入大城市。70年代进一步明确规定:“从农村迁往市、镇,从其它城市迁往北京、上海、天津3市,要严加控制。从镇迁往市,从小市迁往大市,从一般农村迁往市郊、镇郊农村,应适当控制”(见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进入80年代以来,根据社会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人口迁移政策有一定程度的变动,如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落户等,取得了明显的积极效果。
中国根据本国的国情,把人口迁移置于国家计划和有关政策的制约之下,无疑是很必要的。这样大大减少了人口迁移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避免了因其规模和流向失控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否则毫无控制地让人口任意迁移,在中国这样经济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定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不符合全体人民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此外,有组织的计划性迁移,在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尤其是内地和边疆的建设上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