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明朝亡时,明宗室共有多少位亲王和郡

2025-04-05 01:44: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难得回答一次,不喜勿喷,都是自己的见解,大致说说吧。
随便说一下,朱元璋在1368年南京称帝时,记录在册的七个儿子,两位公主(三女崇宁公主有待考究,也差不多是1368年前后生下来的,这其中不算黔国公沐英、曹国公李文忠等义子)。
明朝正统宗室不算旁系,只算嫡系的话,是9位皇亲,全部都是太祖朱元璋的嫡亲子女,在那之后,朱元璋便像生猪养猪一样,对待他的子女- -。到明朝灭亡的这一段时间,皇亲国戚的这个数字大致在4万-5万左右(历代皇帝的儿子,子女都应算高祖皇帝朱元璋的后羿),这其中不乏犯事的那些被贬为庶民,或者流放的。不过这个比重并不大。
这个数字背后,影藏着巨大的负担,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那些皇亲国戚,每每都是手下有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田地,农民没有了土地,只能像他们去租种。随即而来的严重剥削,导致了农民无法生存,必然起来造反。
五个内部因素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1. 东林党充斥着朝政,没有另外一个党派或者权利去制衡他,崇祯作为决策者,整天被一群利己的人左右。满朝的东林党,使得崇祯一直处在被满朝文武大臣“绑架”的状态中,皇权和臣子之间矛盾尖锐,政策根本得不到落实。
2. 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芽,但尚处于萌芽阶段,经济体得不到保护,沦为皇亲贵族或士大夫中饱私囊的手段,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当时的士大夫,手里都是有银子的,不论是剥削来的,还是朝廷调拨的,江南的各个亲王都肥的流油了。这些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得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长期的聚敛财富,搜刮民脂,导致那些当权者变得麻木不仁,根本无法体会基层群众的疾苦。
3. 明朝的募兵体制不同于宋朝,宋朝的兵权是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各将领几乎没有兵权,所以才会有“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说法,虽然战斗力不强,但能很好的控制军费,以便中央筹措粮饷。但是明朝却不同,明朝的兵权就像是总兵的私有财产,导致后期经常有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这就使得兵权变成了将领们争权夺利的筹码,严重阻碍明朝内部团结。举个例子(当权者如果能像秦良玉、卢象升等将领一样,出兵自掏粮饷或亲自带兵冲杀,明朝也不至于衰落到如此地步。后期秦良玉被李定国击败时,向当时的四川总督提出只要提供粮食,饷银她自己想办法,结果一拖再拖,终究含恨。)
4. 明朝后期经历了一个小冰河时期,这个时期天灾人祸不断,朝廷也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作为赈灾的官吏实质上变成了帝国的贪污机器,加速帝国的崩塌。在崇祯帝即位时,袁可立与孙承宗尚能在登莱与辽东相互配合,牵制后金在辽东的发展。可能很多人很奇怪,登来(当时山东半岛局部以及辽东半岛局部)怎么和后金有关系?就是因为小冰河时期,渤海有相当一部分地区都是冰冻状态,从水路并进的战略效果,甚至比关宁铁骑从陆路正面防御的战略效果更大。
5. 朋党和宦官的勾结,这是最严重的问题。先说朋党,朋党是自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一直存在的顽疾。从之前的朱升(遭遇排挤辞官)、刘基(被胡惟庸毒死)等到之后的李善长(胡惟庸案同党)、胡惟庸(意图弑君被杀)。朱元璋已经深刻意识到其中的危害,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废除宰相制度,改立首辅,削弱了官员的权利,使得手下的官员即使想要谋反也因为权利不够,施展不开。中央集权在起初得以很好的巩固,然而时间旧了诱发另一个问题,官员相互勾结,结党隐私,抱团取暖,到了明朝后期。各种党争此起彼伏(史可法与马士英,这两个人还都是东林党人)(沐天波与马吉翔等等)。再说宦官这个问题,是明朝从永乐皇帝到崇祯皇帝自始至终都无法解决的根本问题。朱元璋曾明确下达,禁止宦官问政,凡有此倾向的,往往都会受到严重的处罚甚至是丢了性命。朱棣曾经数次击败建文帝的部队,但始终无法打开局面,直到他得到了来自南京的密报。从而和姚广孝谋划出了靖难之役,直接导致了整个战局的扭转,当时朱棣绕过铁铉的部队,直接南下时,连粮食都没带够。可见这则密报的精准。而提供这则密报的就是建文帝的宦官,他因过问政事受到建文帝的重罚,随后便北上提供了密报。从此,朱棣重用宦官,宦官成为了朝中大臣博弈的重要筹码。士大夫希望通过利用宦官拉近皇帝的距离,从而加官进爵。宦官则希望与士大夫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相互勾结就这么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