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药企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2025-04-09 10:53:3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4月16日《新京报》)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救人的药品变成了害人的“毒药”,不法企业的行为之恶劣让人震惊。据悉,不少知名药企,如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均卷入其中。关于药用胶囊的生产,不是没有政策和制度。《中国药典》明确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然而,为了牟取暴利一些不法企业置公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顾,让皮革的下脚料通过药用胶囊的伪装,进入患者胃肠。让人感到更可怕的是,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追究和打击,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图近万元一吨的差价,也欣然同意。从硫磺熏制生姜是行业“潜规则”,到潲水油炼制食用油成油脂行业“潜规则”,再到这次有毒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成这该行业的“潜规则”,我们不禁想问,到底有多少“潜规则”在危害公众健康与安全?在种种“潜规则”下,谁又能是幸存者?那些生产有毒药品胶囊的人,敢说自己不生病不吃药?那些用硫磺熏制生姜的人,能保证就不会遭遇到地沟油?在“潜规则”下,人人都是受害者。面对“毒胶囊”事件,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个业内公开“秘密”能为害如此之久?除了归咎于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和法律制度的漏洞外,公众自身是不是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毒胶囊”事件中,如果生产“皮革明胶”和“有毒胶囊”的不法企业的员工们,能有人站出来揭发“潜规则”,让“潜规则”暴露在阳光之下,“毒胶囊”还会存在如此之久吗?在一个共生社会,每个人都应坚守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面对危害公众健康与安全的“潜规则”,如果每个知情者都事不关心、高高挂起,那么“潜规则”的受害者,下一个或许就轮到你。面对食品安全领域的“潜规则”,每个人都有义务说“不”!

回答2:

查封10家明胶和胶囊厂,修正药业通告致歉,召回问题胶囊199件,公安部昨天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全国公安机关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密排查、严厉打击“毒胶囊”犯罪。据悉,“毒胶囊”事件曝光后,公安部第一时间部署河北、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公安机关介入侦查,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查处工作。截至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已立案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查封工业明胶和胶囊生产厂家10个,现场查扣涉案工业明胶230余吨。新华社在央视曝光“问题胶囊”4天后,涉事药企业之一的修正药业通过官方网站昨天发布通告,称目前已经召回199件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并对公众表示歉意。通告中说,目前修正药业羚羊感冒胶囊生产线已全部停产自查,同时安全小组已展开内部质检、采购、流通等环节的检查和责任追溯,并积极配合国家药监机构对胶囊产品的检验。修正药业还表示,计划在未来2年内,投资3亿元自建胶囊生产企业。中 新,涉案厂家送货单,有三元食品公司地址,浙江两家胶囊厂,被吊销生产许可证。对媒体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问题,国家药监局网站昨天发布消息,浙江省新昌县华星胶囊厂、卓康胶囊厂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责令吊销华星胶囊厂、卓康胶囊厂药品生产许可证。对涉嫌刑事犯罪的相关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其他涉案企业,国家药监局正在加紧调查取证,查实一个严肃处理一个。

回答3:

毒胶囊事件央视报道发出后,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有企业已经宣布召回问题胶囊。丹东市通远药业有限公司宣布召回被曝光批次的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铬含量超标最严重的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布召回被曝光批次的炎立消胶囊。据报道,对央视关于铬超标胶囊的报道,修正药业方面回应称,其生产的胶囊完全合格,并将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修正药业集团董事长修涞贵此前向记者表示,修正药业对“羚羊感冒胶囊”的留样进行了自检,并未发现铬超标。他同时表示,随后要将留样送至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而吉林省辉南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则于15日在其官网上发出一篇《关于我企业使用抗病毒胶囊壳重金属“铬”含量的说明》。“说明”中提到,“在2000版药典中,检验标准没有重金属铬的含量测定,只是规定重金属的含量标准为不超过5mg/kg。曝光的我企业抗病毒胶囊(产品批号:091102),是2009年11月份生产的,正是执行2000版药典标准,所生产抗病毒胶囊(产品批号:091102)为合格产品。事件中,原料企业涉及河北阜城县学洋明胶蛋白厂,该厂被指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俗称“蓝皮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而在当地警方进厂查处前,该厂莫名失火。企业经理宋训杰为隐匿伪造销毁证据实施放火,已于2012年4月16日中午被公安机关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