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坳陷油气勘探历程

2025-04-06 08:30: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油气普查勘探阶段(1958~1964年)

1958年,地质矿产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队对合肥坳陷进行了1:20万石油地质普查,钻地质浅井43口,总进尺25172m,在朱1井发现了下白垩统朱巷组可能的烃源岩——暗色泥岩;石油部华东石油局304、305联队完成了全盆地1:20万地面重、磁普查。1964年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安徽区队撤销,合肥坳陷油气勘探中断。

2.光点-模拟地震油气普查勘探阶段(1970~1976年)

自1970年起,安徽省地质局完成1:20万全盆地区域地质测量。随后,安徽石油普查队伍重新组建,成立安徽石油勘探处。该勘探处先后在合肥坳陷完成光点地震559km,模拟地震961km;在盆地东部和中部的局部构造高和深凹部位钻深井6口(合深1井至合深6井),总进尺16511m;钻地质普查浅井57口,进尺12293m。在钻井中虽然见油气显示,但其可靠性尚有疑问。该阶段除证实了下白垩统朱巷组有烃源岩外,还新发现了上白垩统响导铺组中上部和古近系定远组中上部夹有数量不等的暗色泥岩,揭示了盆地东部为勘探白垩系-古近系的有利地区。

从1976年开始,安徽省石油勘探工作重点转移至天长地区,合肥坳陷油气普查勘探工作又因此而中断了11年。

3.数字地震油气普查勘探阶段(1988~1996年)

1988~1996年期间,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物探局第二地质调查处在合肥坳陷再次开展地震勘探工作。其中,1988~1989年及1991~1992年以盆地东部白垩系、古近系为主要目的层,完成数字测线13条,694km,未发现可靠的局部构造。在此期间,石油物探局五处及中国科技大学先后在盆地中部、北部及东北部完成5条MT区域大剖面。1992~1993年,石油物探局二处继续完成数字地震测线3条,257km,其中2条为部署在盆地中部及西部的区域大剖面,特别是贯穿盆地中部的SN向H F93-L23测线,因在下侏罗统上部发现可能的煤系反射组合及古生界内幕背斜构造显示等情况,便将合肥坳陷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向下转移为石炭-二叠系及侏罗系。

1993年下半年新区事业部南方新区勘探经理部成立,在合肥以西目标区开展地震普查的同时,部署2条区域地震大剖面。至1994年底,共计完成数字地震测线11条,568km。为了进一步落实合肥以西目标区的古生界内幕断背斜构造、小庙及吴山庙侏罗系断鼻构造,同时为了查明盆地西部地质结构,南方新区勘探经理部又于1995年在合肥以西实施普查地震测线8条,共172km、盆地西部南北向区域地震大剖面1条,长140km。而为了搞清合肥坳陷西部结构及其与东部的关系,南方新区勘探经理部又在1996年部署了3条区域地震测线,合计约285km。综上所述,南方新区勘探经理部自1993年成立至1996年,共完成23条,1165km 数字地震测线(图1-3)。

图1-3 合肥坳陷早期勘探程度图

在此期间,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完成了合肥坳陷早期圈闭评价,石油大学(北京)完成了生烃及保存条件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完成了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和二维盆地模拟,原地质矿产部合肥化探中心完成了生油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在1997~1999年间,因石油、化工机构重组,未投入任何工作量。

4.综合油气普查勘探阶段(1999年至今)

1998年底,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取得合肥坳陷的油气勘探权,开始了新一轮的勘探,先后开展了地震、重力、航磁、电法、化探、遥感、地电化学、水化学、区域地质调查及钻探等综合勘探研究。实施二维地震覆盖面积3374.75km2;重力覆盖面积27686km2;化探24645km2;电法EMAP 5条707.3km和MT 3条484km;航磁30416km2;地面地质调查330km2;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剖面7条,共1015.25km;恢复平衡剖面7条(图1-4);完钻参数井1口——安参1井,进尺5200m。

通过安参1井的钻探,发现下侏罗统防虎山组含有80m厚烃源岩,还钻遇了石炭-二叠系的烃源层,初步确立了盆地北部的地层层序。通过二维地震勘探,初步积累了复杂地表条件下地震采集及处理技术,发现并落实了一批局部构造;通过重力勘探,建立了该坳陷重力场,确定了主要断裂体系分布特征;通过地化勘探,建立了该坳陷的地球化学场,发现坳陷具有4种类型、3种分区的油气属性;通过电法勘探资料分析,发现坳陷具有2个电性标志层以及南北三分、东西两分的电场特征;通过航磁探测发现坳陷具有双层磁性结构及一批火山岩构造;通过地面地质调查,研究了该坳陷与大别造山带的耦合关系,以及郯庐断裂活动对坳陷演化的影响,还发现了两处油苗,揭示了该坳陷存在着有效烃源岩的实事。特别是通过重-磁-电-震联合反演,研究了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内在联系,获得了该坳陷第一张重-磁-电-震联合反演构造图,确定了断裂体系和隐伏构造的展布状况。同时,通过大量课题的研究,深化了地质认识,为进一步评价合肥坳陷的含油气远景及制定勘探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4 合肥坳陷勘探程度图

A—地震;B—电法;C—井位;D—化探

然而,就目前勘探程度而言,合肥坳陷尚处于区域勘查阶段,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层尚未确定,对盆地下伏的古生界及下侏罗统烃源岩条件了解不够深入,尽管侏罗系发育深湖相烃源岩有过生烃及成藏过程,但演化程度太高;舒城凹陷古近系可能是最有勘探潜力的层位,但其资源潜力有待进一步落实。对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和保存条件研究有待深入,造成对盆地油气勘探有利区带缺乏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