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江地区新生代的地质作用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方面,仅就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地质作用而言,就可以概括出:
1)造山过程中成煤。中国东部的新生代煤矿均与地壳减薄过程中的裂谷化盆地有关,而四川盐源地区的煤矿及云南境内扬子地台西缘的晚第三纪煤矿却与地壳加厚、陆内造山过程有关。
2)高原寒冷气候成泥炭。中国东北部黑龙江及华北的第四纪泥炭矿床,均形成于平原地区,气候较寒冷;广东、江西等地的泥炭矿床也形成于平原地区,但气候较炎热;四川若尔盖、贵州草海等地的泥炭矿床则形成于高原环境,气候较寒冷。
3)中新生代残余盆地幔源流体成矿。中国东部渤海湾、苏北、三水等新生代盆地均是在新生代新形成的,并且与幔源岩浆作用有关,其中的成矿流体根据氦同位素资料判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地幔,但目前已知的金属成矿作用除了广东三水盆地有富湾银矿之外,其他类型的矿床还比较少见。云南的兰坪-思茅盆地是一个中生代以来随着造山运动逐渐萎缩、消失的残余海盆地,不是新生代新生的,但同样有幔源流体残余成矿,而成矿作用主要是形成铅锌银等金属矿产,油气资源也可能曾经形成,但在造山运动的大背景下不容易成藏,即使形成过油气藏,也可能已经被破坏。
4)虽然是强烈的挤压造山,而且是陆内造山,但却出现了裂谷化过程或大陆裂谷环境中常见的岩浆岩组合;除了富碱斑岩大量出现外,四川境内冕宁-德昌一带的新生代碱性岩-碳酸岩及其大规模稀土成矿作用的出现,当属“造山带”成矿的特例。
5)除了出现造山过程中常见的热穹窿之外,沿大规模走滑断裂带还出现大面积分布的壳源花岗岩岩体,伴随有典型的与壳源花岗岩有关的W、Sn、Pb、Zn、Ag等的成矿作用。折多山岩体是其典型,而且,折多山虽然是大三江地区最年轻的大花岗岩岩体,其剥蚀程度却很高,意味着快速隆升,而快速隆升也可能造成了部分矿床已被剥蚀、破坏。
下面以牦牛坪和折多山为例探讨大三江地区“幔涌”型和“壳旋”型两类特殊的成矿构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