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逆反心理是客体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所造成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要清除和矫正逆反心理,就要从解决客体环境和主体需要之间的矛盾入手。 (1)教师追求自身的完善 教师要养成一种完整的人格、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一种求实致远、朴实高雅的品位,一种“贵贱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能移”的品格,学生在这样人格的濡化下,才能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A.关爱、了解学生 关怀、尊重与赏识。具有敌对倾向的青少年,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当学生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时,就会把老师的教育认为是出于好意的劝导而愿意接受。所以,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关怀、体贴,必将有助于他们敌对情绪的缓和以及对立双方心理上的沟通。 B. 尊重学生人格和保护学生自尊心 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否则,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强化,就会丧失信心。对于后进生,教师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 C.教师应学会“宽容”。 教师的宽容能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上进心。多几分宽容,就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平时,和他们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宽容中有信任和等待,有时比惩罚还起作用。教师“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 (2)发挥班级的作用。 班主任要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有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因为在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所以在处在这良好的环境里,就会大大有利于学逆反心理的转化。开展班级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如何遵守规范和规则,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学生在班级中有参加集体生活、获得友情、受到重视等心理需要,因而会重视集体对个人的要求、评价和信任。老师可利用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发挥集体对每个成员的教育、评价和激励作用,形成积极的心理氛围,可以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3)家长和学校共同教育。 教师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密切配合才能解决,而多数家长又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对有问题的家长,班主任要毫不客气地给家长指出来,指出他们将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并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教育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